電訊盈科(008)上周裁員800多人,資方更明言不排除繼續瘦身,工會隨即怒吼,醞釀工業行動,看來事情還需一段時間才告平息。香港各行各業皆出現裁員潮,此乃環球經濟大氣候和本地經濟小氣候的低潮所致。電訊業無法獨善其身,自然不能幸免,加上早年科網狂潮下,電訊網絡股從天之驕子一變為過街老鼠,全球電訊業被金融市場看淡,融資集資殊不容易。
以電盈來說,儘管公司上季仍有盈利,但企業肩負沉重債務,要支付不菲的利息,尋找新資金不易,前景並不如想像中明朗。
而且,電盈的基本業務受市場競爭威脅,95、99和03年三階段的固網市場開放,令電盈未來的發展和增長空間有限。電盈出售了大部分具增長潛力的業務如海纜和流動通訊,新的業務卻仍未成氣候,管理層在無計可施下,採用最不用動腦筋但最直接的方法──裁員,也是自然不過的手段。
筆者上述所談的並非甚麼卓見,大家只需冷靜地想一下,也應明白電盈的困局。奇怪的是,不知是否電盈公關部的「高見」,竟叫自己主席公開地把裁員諉於開放市場,換言之,想把政府的開放電訊市場政策拖落水,說成為電盈裁員的主犯。此議自然令一向力主開放電訊市場的電訊管理局不悅,局長更借每周專欄園地反擊說:「有人把電盈這次裁員歸咎於電訊開放政策,這種說法實在有點混淆視聽。」筆者完全贊成局長的看法。
大家可以翻閱文件,在電訊盈科收購香港電訊前,「老電」一直對政府的開放政策甚表支持,在多次的固網諮詢中,電訊一向支持開放,反而3家新固網商卻力表反對。原因無他,當時電訊知道市場既要開放,對於自己已佔有90多個百分點的市場主導地位,3個競爭對手和30個競爭對手,分別並不太大,反而開放市場後眾商「鬼打鬼」,難有1家公司能坐大可與匹敵,對電訊更屬妙事。換言之,既要開放市場的話,愈開放對香港電訊愈有利。
也別忘記,香港電訊是直接受惠於政府的電訊開放政策,98年政府為了結束香港電訊的專營權,付了67億元現金補償,即是每名香港人付了超過千元。假如李澤楷要政府放棄開放市場,難道要他貼錢付給政府一筆巨款,補償停止開放市場對香港的損失嗎?
開放電訊市場之所以對電盈構成威脅,完全是因為電盈管理層目光短小。新管理層的確擁有不少財技專家,但卻非電訊業專才,新管理層未能在新的開放環境下,為公司找到新的發展方向,也找不到新的高增長業務,取代既有面臨競爭的舊業務。守不住祖業,也無新發展,自然擔心市場開放後自己競爭力不足。
從這個角度而言,電盈的困局乃是大勢所趨,也是咎由自取,賴不了人。公司裁員,卻推卻說是政府政策無理的那位賢兄,除了顯示出其無知一面外,也表現出一副不負責任的態度。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