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人在《頭條新聞》中,稱讚梁錦松整天提倡「知識型經濟」,懂得用Palm追女仔,體現「知識型戀愛」,可說甚為諧趣。
阿松確實一貫提倡「終生學習」,又說搞活經濟要教人捉魚。自從三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梭羅(LesterC.Thurow)出版了《知識經濟時代》之後,全世界都已公認「知識=經濟」。
說得更清楚一些,就是無論從掌握謀生技能、創富,還是從企業轉型的角度來看,依靠的已不再是資本,也不是天然資源,而是知識。
美國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將經濟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資源導向經濟」、「投資導向經濟」而到最新的階段「創新導向經濟」。「創新導向」,似乎非有領先全球最先進技術的創新產品,或有獨特的競爭策略不可。創新產品及獨特策略靠甚麼?靠的是知識。
發展經濟固然要靠知識,但「知識經濟」、「知識創富」的論調喧騰一時的結果,知識就變成了為服務經濟而存在,甚至是為逐利而存在,在已經是過度功利化的社會,學生求學的目的,或者「終生學習」的目的,變成純為謀生或賺大錢了。
「知識就是經濟」嗎?至少筆者年輕時的認識並非如此。記得那時蘇聯有一本普及的科學雜誌,名叫《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命題使當時的多數青年人認同。在那個年代,知識並不是為特定、狹小的目的而存在的。謀生技能、賺錢,可以是求取知識的目的之一。但是,讀《紅樓夢》,讀孔孟之書,讀哲學、社會科學的著作,有沒有令人增長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增長這些知識能夠帶給自己直接的經濟效益嗎?則誰都知道不可能。
廣泛閱讀或基於興趣,或基於求知慾。從那裏所得的知識,是讓個人得以自我成長,能不能在日後的生活中運用,則只能說是從廣泛意義上的運用,而不是狹小目的的運用。比如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刺激一個人的想像力,以及從中吸取感人的力量;閱讀哲學、社會科學的著作,可以讓人更深入了解各種人生命題與社會議題,使人在處理人生、社會問題上更具力量。
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光有狹窄的、具體指向的知識還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想像力與對人生、社會問題的了解。因此,追求知識是為了成長,為了豐富人生,而決不應只為了狹窄的「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