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署統計顯示,每年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學生中,平均約一成出現聲音沙啞情況。教署指出,學童如長時間扯開嗓子說話、經常大叫大喊、大聲哭泣等,都可能會引致聲音日漸沙啞。有醫生強調,長期聲音沙啞,可能導致聲帶變粗,甚至長出息肉,即需要動手術切除。 記者:譚秀嫺、陳倩雯
教署每年統計小一入學的新生資料,發現平均每年都有四百至六百名學生有聲沙現象。教署高級專責教育主任(言語治療)李影霞表示,小孩子如傷風咳嗽而導致聲音沙啞,屬於短暫性的,很快即告復原;但若是長期出現聲音沙啞,即使在延醫治理吃藥後一段時間仍未復原,則值得留意。
教署發言人指出,學童如在操場上玩得興奮而大叫,又或無法控制情緒而叫喊,或長時間說話、大力咳嗽或不適當地清喉嚨等,以及少喝水和多吃煎炸油膩或辛辣食物等,均會使聲音沙啞。
家庭科醫生關嘉美表示,過分誤用聲帶,會導致聲沙,聲帶慢性發炎及可能變粗,令聲音不再清脆和出現不時失聲等,甚至可能長出息肉。如果再加上吸煙和不良生活習慣,更可能出現細胞突變,甚至患上癌病。小孩子宜自小養成良好的說話和生活習慣。
非牟利幼稚園聯會副主席郭楚翹指出,學生在學校很少有機會長期大聲叫喊,但若「家長自己都放聲鬧佢哋(子女),咁又點可以叫佢哋細聲啲呢?細路仔係會同你鬥大聲嘅!」她又稱,當小孩子大聲叫喊時,家長可以小聲一點,甚至靜下來,小孩子就會跟着靜下來,看看你在做甚麼。
教署發言人並稱,學童必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過往不當的發聲習慣和注意飲食習慣。教育署則由今天起向各小學及家長教師會派發「學童聲線護理」的影像光碟,以及在三月至五月期間舉辦「學童聲線護理講座」。
但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則反駁教署說,大叫大哭正是小朋友的特性,未必會因此造成聲沙,「佢叫到唔舒服就自然唔叫啦,你夾硬要佢唔好叫,咪盞你自己激氣!」他認為大人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小孩子,「可能由細到大習慣咗大聲講嘢,或者以後佢點叫都會冇乜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