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鴻溝 - 左丁山

世代鴻溝 - 左丁山

老總R講完佢嘅短暫大學教書經驗之後,老總C歎曰:「其實現時搵工唔易,報紙老總操招聘記者大權,啲學生見到有老總去教書,理應打醒精神,做好功課,希望攞番個A,畀老總一個好印象,畢業後搵工都易啲吖。」
識諗就當然係,但今日青年人同老總R嗰代好唔同,好難引用七十年代《獅子山下》嘅艱苦奮鬥情況投射喺二十一世紀嘅學生身上。高官就對我哋講:「你哋成班人寫稿之時,少啲講當年唔上堂得唔得,對學生有不良影響㗎。」何出此言?
原來六七十年代嘅港大生、中大生,唔少走堂走到飛起嘅,今日成咗名,報章專欄寫佢哋嘅「走堂威水史」,乃係負面新聞,譬如陳坤耀、許冠文、王晶等等,就係好例子。不過當年大學生少(約佔適齡組別,即十七至二十一歲嘅一巴仙多啲,一定唔超過兩巴仙),位位算係精英,今日大學生佔十六至十八巴仙,質素梗係有分別啦。
高官苦口婆心叫啲老總寫多啲、報告多啲教育界嘅好人好事,值得尊重,之不過我哋都係講事實啫。一位校長朝頭早返工,搭𨋢時見一位學生頭髮蓬鬆,衣服不整,腳穿拖鞋,於是問佢係唔係好趕,學生答:「幾乎唔記得起身,趕上堂。」校長幽佢一默:「再遲啲起身,咪要着睡衣?」學生答:「真係會㗎!」校長為之搖頭。青年專家邵家臻喺《城市論壇》講「𠵱家啲青少年覺得生活係唔生唔死唔過癮。」大家有何意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