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br>三個藝人三個《獅子山下》故事

人物素描:
三個藝人三個《獅子山下》故事

記載了香港人奮鬥歷程的香港電台經典寫實劇《獅子山下》,今起徇眾要求再度呈現於螢屏上。亞洲電視本港台一連兩個星期,於晚上黃金時段重播,第一日重播的劇集包括《日出日落》。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用《獅子山下》勉勵香港人同舟共濟,掀起一股撫今追昔的潮流。《獅子山下》自一九七三年開始播放,直至一九九四年才告一段落,跨越二十一年,是劇場版的香江史詩。
我們訪問了幾位演出過《獅子山下》的藝人,他們本來就是獅子山下的一分子,劇中角色和現實生活好像都分不開來。他們談到當年自己或身邊的人,如何走過獅子山下的艱苦歲月,所以縱使現在面對短暫的艱難日子,又算得上甚麼!

夏雨--拚出一個前景
《日出日落》交織出木屋區居民的憤懣和怨懟,窘迫的生活好像沒完沒了。飾演反叛青年的夏雨,記得那是一九七五年,一個香港經濟剛起飛的年代,人們還很窮,但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各行各業都有出路,百花齊放。
夏雨說:「嗰時只要你肯奮鬥,總會拚出一個前景。咁多年,香港就係靠呢種拚搏精神不斷進步。」他不覺得現時香港人都不願奮鬥,問題只是香港已失去奮鬥的條件。
他又說:「𠵱家我哋睇唔到前景,社會唔似七十年代咁有朝氣,嗰時個個有嘢做,好開心,𠵱家就算你點奮鬥掙扎都好似冇乜用!」

郭鋒--一家人呷粥水
《元洲仔之歌》裏頭盡是七十年代漁家赤貧的悲歌,苦盡而沒有甘來。
提起元洲仔,五十一歲的郭鋒對於那清苦的漁灣仍歷歷在目:「元洲仔係一個內塘,好多船泊晒喺度,啲人就住喺水上,水退時條船會見底,啲糞便排泄就喺地上面,夏天嗰時,臭崩崩既熱氣係咁蒸上嚟,環境重惡劣過山上面嘅木屋。」當年郭鋒二十七歲,算是無綫的當家小生了,拍攝時看見有一家五口子圍着一碟鹹魚開飯:「唔係梅香嗰隻喎!佢哋五個人一條自製鹹魚送一碗粥水,我心諗:「乜重有啲咁慘嘅人㗎咩!」
郭鋒小時候家住九龍城啟德道三層高的唐樓,家境清貧,每天到旺角的小學上課都要徒步,放學後就幫母親穿膠花賺外快。「嗰時屋企冇電視,電話更加唔使諗,打親電話都要走落街尾問士多借,連沖涼都要擔住桶水行過兩條街,冇錢買餸就豉油滾水撈飯。」
郭鋒說,新一代大多沒有這種艱苦經歷,因此不能承受壓力。「希望佢哋睇到《獅子山下》會有番啲領略。」

鄭裕玲--闖出半邊天
《路》是講述兩個女性吸毒的故事,展示了貧窮階層崎嶇之路。對於女主角鄭裕玲來說,這條「路」卻是從黑暗邁向青雲的通道。
那年是一九七八年,鄭裕玲在佳藝電視台只擔當二、三線角色,主持一些極少人看的年輕人節目,突然有人找她拍《獅子山下》,雖然片酬只不過一百五十元一日,鄭裕玲卻明白這是千載難逢,因為「港台劇集可以係無綫播,好多人睇到我。」
就像《獅子山下》無數從淚水中長大的角色。鄭裕玲說,她也曾想過退出娛樂圈。
鄭裕玲曾演過《屋簷下》、《廉政先鋒》等港台劇集,得到後來加盟佳視的周梁淑怡賞識,終於獲得當女主角的機會。
回想起《獅子山下》,鄭裕玲感歎刻下香港人的奮鬥心盡失:「香港人以前最叻係勤奮,闖出一片天,但係經歷過八十年代嘅繁榮,一個電話可以搵幾十萬,到咗𠵱家經濟唔好,就冇晒奮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