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駁擊:高教報告書作繭自縛

自由駁擊:高教報告書作繭自縛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所主導的研究評核,以北美及歐洲的期刊為指標,對理工科的科研工作影響較少,但對商科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影響深遠。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一位美國期刊的副編輯對筆者說,他主管的期刊的讀者,對香港的研究不感興趣,他的說話正好一語道破香港學者面對的困局。要服務香港,當然要以香港為研究的軸心,但文章能在認可期刊發表的機會,相對地較低,在現時的評核制度下,年輕學者恐怕飯碗不保,衡量輕重後,把香港問題拋諸腦後,是可以理解的。上星期發表的《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不但加強研究的壓力,更有可能使有深度的香港研究成為絕響!

教資會間接干預學者
各大學在招聘教員時,主要的考慮因素是研究產量的多寡,及文章是否在認可期刊發表,近年世界各地均有中國熱,研究中國的文章較容易被刊登,新教員以研究歐美或中國的學者居多,他們當中,土生的香港人只佔極少數。礙於他們對本港的經濟體系未能完全掌握,要找出問題癥結並不容易,最終只會事倍功半。
在英國推行的研究評核,扭曲了當地大學的運作,英國學者已深受其害;而香港大學間的明爭暗鬥,更強化了研究評核的重要性,把教導學生視為工作首位的年輕學者,應該是絕無僅有的。每年不獲大學續約的年輕學者,為數不少,大學瘦身、裁員的新聞,更是不絕於耳,而獲得終身聘用的,更如鳳毛麟角。《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建議減少終身聘用制,和要加強院校間的競爭,明顯地,是不了解香港的現況。
與學生討論是「奢侈品」
不管大學的高層怎樣說,學者重研究、輕教學的情況,是不爭的事實,為求自保,只要是能在短時間有結果,而又能在認可期刊發表的研究課題,年輕學者們都趨之若鶩。花時間而不能提高研究產量的行政工作,或在課餘與學生討論問題,甚至在報章發表評論,都是一種「奢侈品」。
教統局局長在不同的場合,怪責本地大學的學者,很少評論或研究香港事,是本末倒置。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有形之手」,透過改變撥款機制,扭曲了大學教員的評核制度,間接地干預了學者的研究方向,要追究責任,首先要認清楚誰是罪魁禍首。要改變目前的情況,應從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大學的管理層着手,責怪學者是於理不合。

大學規模較小難競爭
《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建議「大學貴精、不貴多」,表面上是更有效運用資源,學者在認可期刊發表文章的數量,將會直接影響撥款,間接使以研究香港為主的學者無立足之地,儘管個別學者研究成果的質和量可能提高,與香港問題有關的研究,恐怕質和量均會明顯下跌。在這種制度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起步較遲或規模較小的大學,要與歷史悠久或規模較大的綜合大學競賽,是公平競爭還是不公平的遊戲,香港人是心知肚明的。
要香港的大學成為國際學府,最簡單是以高薪聘請國際著名學者來港任教;一般來說國際級的教授,每星期最多只會教一科,其餘時間全放在與香港無關的研究上,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後,香港又能得益多少呢?知名度較低的學者,只要能為香港出謀獻計,即使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較少,又有甚麼問題呢?事事講求「衡功量值」的香港人,還是實事求是點好,千萬不要作繭自縛!
香港的大學有大量人才,只要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高抬貴手,願意服務香港的學者大有人在,困局便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