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四八年五月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起,以巴衝突就沒完沒了,時而成了引爆中東火藥庫的火頭,時而只限於兩族人在互相殘殺。原因無他,以巴之間從來就處於一場你死我活的生存鬥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給巴人的土地後,巴人直至今天都掀起了無止境的血腥運動,以爭取立國。
如今,歷來親以的美國、歷來代表不同利益的聯合國安理會近日都公開說巴人立國是遠景,阿拉伯峯會周四也通過接納沙地阿拉伯提出巴人建都於東耶路撒冷的和平方案,然而支持巴人立國的聲音愈大,反令以色列生存受到威脅。
沙地提出的和平方案指,只要以色列撤出在六七年中東戰爭中佔領得來的土地,就能以「土地換取安全」及換來和阿拉伯國家的「正常關係」。
但說的動聽,以色列失去土地就等於生存空間小了,任何火頭──如周三晚內坦亞市的「花園酒店」遭自殺炸彈襲擊──都足以燎原。
阿拉伯世界同仇敵愾分析人士認為,以色列在這次襲擊後徵召二萬後備軍,如此大規模徵兵是以色列自八二年黎巴嫩戰爭以來未有過的,宣示了以色列已進入戰爭狀態。俄羅斯官員就警告中東勢危了。
是否會出現新一場中東戰爭暫很難說,但以軍圍困阿拉法,阿拉法彷彿成了巴人長期以來遭圍困的苦難象徵,引起不少阿拉伯世界的回教弟兄同情,情緒鬧大了,阿拉伯國家捲入以巴鬥爭的壓力就大了。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