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滬港競賽 - 毛孟靜

毛論如何:滬港競賽 - 毛孟靜

毛孟靜

梁伏戀的枝葉故事豐富,由可否提升港人信心,到梁錦松或問鼎第三屆特首。還好伏明霞不是上海姑娘,不然肯定有人叫她做幫忙上海超越香港的「卧底」。
英前首相馬卓安日前在港演說,也提到給上海過頭,是本地人的三怕之一。其他兩怕,一是中國入世,一是風光不再。這後兩怕,眼下已成定局,展望未來,還看香港怎樣強化自己。
唯獨上海超越香港一筆,總是在半明半滅之間。曾有學者提出,只要五年,上海就可超越香港。替特區打強心針的,反而是中央。朱鎔基在最近的記者會上說,沒有哪個內地大城市在近期內能夠超過香港。問題是,他說的「近期」,可能不就是以五年為限。
超越一詞,一般說來,自然是指經濟方面。以上海的沿海地理、開放風氣、投資環境以至昔日背景,確可與香港一爭長短。但,看白紙黑字的數據、論財政儲備、金融經驗、出口總值、海港設施等,上海遠遠不是香港對手。於是就有馬卓安一類的總結說,上海要追上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仍要很多年時間」。
香港人卻不能因而自生「忘年戀」。香港前途問題曝光之初,許多人都想,還有悠悠十多年的時間。霎眼間,回歸已五年長。
有一種說法是,滬港之間最大的分別,是香港向外投資樂此不疲,是個資本輸出區,而上海至今仍是個「被投資區」,地位處於被動。這種論點顯見自欺欺人。被投資等如財源滾滾,欣欣向榮,相對下,只會見香港憔悴。當然,都說香港最大的優勢,是有法治傳統,以及新聞自由。
法治,確是受過傷,對一些法律界的人來說,因人大釋法一役更受了重傷。但一次受傷未足以致命,見傳統精神仍在。而新聞自由比諸內地的優越,更是不言而喻。
但如果香港因此而自我感覺良好,不思進取,以為原地踏步就好,會自行製造千古傷心。歸根究柢,外來投資者的目的是做生意,不是搞革命,焦點是向錢看,當地的法治人權自由,只要他們不生切膚之痛,不會在乎人家的家事。

香港的負面營商因素,卻是實際的,包括生活指數高(請勿淨怪基層工人的人工高),英語能力指數下調、空氣污染指數嚴重。
香港一直是中國的「南窗口」,如今上海是中國的「東窗口」,中國入世後,外商或都會有繞過「兩制」,直接與「一國」打交道的念頭。
上世紀初,上海已有「東方的巴黎」稱謂,最近美國的電視財經節目,已開始把上海叫做「東方的曼克頓」。
朱鎔基說,香港「曾經扮演亞洲金融中心」,「曾經」兩字,可圈可點。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入世帶來的西方思潮衝擊會已夠瞧的了,由香港帶入的意識形態影響,或真該擱它一擱。最終甚有可能是取上海捨香港。
香港要自行提升優點,改正缺點。我們最大的優點,是廉潔。但隨着入世暴露的國企黑幕,嚴打貪污,看來已成為中南海一心一意的施政。
是諷刺的,中國好等如對上海最好,上海好,香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