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何國良
教資會對高等教育進行診症,在報告書中列出藥方,不過,令人失望的是它充滿了新保守主義式的觀點,只求以競爭來提高大學的質素。
近年的社會政策,充斥着這種強調競爭的訊息,教資會的報告書也不例外,所以提出了要從策略再度突出少數院校為政府資助和私人捐助的重點對象,目的是要使這少數院校有能力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的競爭;亦提出引進「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因為相信這種「新制度可帶來新市場,有助從公營及非政府渠道那裏開發新的資助來源,而這些效益也可成為某些院校所着意發展的特定目標重點。
假如本地的受政府資助大專院校不能把握時機,作為競爭對手的私營和外國院校仍然會搶佔先機」。換言之,學分轉移制度變成汰弱留強的機制。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要求大學競爭涉及到競爭的目標,若果目標缺乏說服力,就毋須盲目鼓吹競爭。
首先,說要使香港大學院校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卻顯示出報告書的觀點非常缺乏政治分析。
現今所謂的國際水平,仍是以歐美國家的標準為主,歐美大學因歷史原因,實力雄厚,香港的大學與它們對弈,在財力及經驗上根本力有不逮,而且,最重要的是歐美大學科研方面的重點,是以它們所關心的問題為課題,亦以它們的科研方法為標準,若果香港的科研跟着歐美的路向而不斷追趕,或者依循外國的科研方法,香港院校科研的項目很難有本地的特色與應用價值。
其實,歐美的大學與它們的文化與經濟強勢有深厚的連繫,所以無論在科研路向及方法方面,都保存着極強的當地色彩,例如它們的學術期刊較歡迎以它們的研究課題為主題的文章,香港大學院校要刊登學術文章於這些期刊難度相當高。香港院校的出路,應該是以本地,甚或香港鄰近地區所關心的課題為重點,目的是要保留香港本地及地區性的自主性及特有色彩,可惜,報告書卻沒有在這方面着墨。
事實上,報告書有提及香港市民期望大學能夠加強本地文化的認同,若果報告書有認真處理這方面的意見,要使香港的大專院校在這範疇中有所表現,應該有新穎的建議來加強學生的文化認識,及使大學課程能夠建立香港自己的文化形象與認同,可惜,報告書太關心經濟發展及國際競爭,面對香港的文化認同工作,完全沒有討論。
關於學分轉移制度,表面上是要利便學生的流動,實則是想將學生變成大學的顧客,迫使大學出盡法寶,以求在院校間的競爭爭取顧客青睞,繼而改善大學的質素。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仍會替大學帶來無窮的破壞。
大學為求獲得更多教資會撥款,集中開辦受顧客歡迎的科目及課程,而老師為求迎合顧客的需要,只會盡量遷就,方法包括教學「娛樂化」,標準「平庸化」等。
結果是學生學習得輕鬆,因為老師會為求增加學生的選修,只好滿足學生的要求,而不是要學生滿足老師的教學要求,但教學是「偽」工作,是「人為」的工作,是以人力改變他人本性的藝術,當學生成為顧客,掌握了權力,又怎會讓老師迫使他們費盡心力改變自己的本性,在這情況下,教學又怎可能成功?這種學分轉移制度,必然會破壞香港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