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傳統工藝打救文化沙漠

中國功夫傳統工藝打救文化沙漠

香港一直被稱「文化沙漠」,作為一個國際都會的確有點失禮,政府先後在文化中心舉辦「藝墟」、在九龍公園舉辦「藝趣坊」,以中國傳統手工藝去吸引外地遊客。最新一輪攻勢,就是本月底起逢周日在九龍公園增設「功夫閣」,以中國傳統賣武表演形式,配合銅錘、斧頭、板櫈等奇門兵器,除可望一洗「文化沙漠」不雅稱號外,對我們認識祖國幾乎失傳的民間技藝,亦算是有趣的一課。

記者:朱文俊 攝影:伍慶泉

戰國兵器 街頭賣武
據籌辦「功夫閣」的中國國術總會副會長龍啟明所講,今次「功夫閣」主打節目係一系列的奇門兵器,包括有戰國時代的銅錘、被時代淘汰的板櫈、極其霸道雙斧等等。他認為:「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實在應該推廣畀更多人知道。好多兵器再唔提吓,就會失傳。」
表演時主要模仿古代賣武場面,各派表演者可以豎立自己門派旗幟,甚至派發宣傳單張,每日會有兩個不同派別表演,除了套路表演、兵器示範及對拆外,還會有舞龍、獅、麒麟、貔貅,最後還會邀請在場人士上台,試玩舞獅或學練武術招式。
同屬香港中國國術總會主席江沛偉,亦認為推廣中國武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除了代表國術總會全力支持這個項目外,本身教授洪鳳派拳術超過三十年的他,在第一輪表演日,更會派出曾經奪取世界功夫群英會金獎的弟子,上台表演,務求令「功夫閣」節目更有睇頭。

解構八大奇門兵器
飛鉈
來歷:宋代時由西域傳入,屬於馬上兵器之一。
難度:用十多呎長繩控制一個如乒乓球般大的飛鉈。
表演者:鄺祥威(太極螳螂派)

雙節棍
來歷:據說在宋朝時,由山東王朗傳下,當時已被軍隊廣泛採用。
難度:控制前節棍頭以攻敵,但一不小心,易反被夾傷手指。
表演者:謝延虎(南螳螂、太極螳螂)

蛇矛槍
來歷:最早出於戰國時期,多為騎兵使用,亦為三國時張飛成名武器。
難度:控制矛頭闊窄口
表演者:葉炳林(周家)

旋風雙板斧
來歷:鴻勝蔡李佛傳統兵器。
難度:需極大臂力才可將沉重板斧舞得舉動若輕,招式以劈(正手攻擊)、掛(反手攻擊)為主。
表演者:崔廣源(鴻勝蔡李佛)

少林扇子
來歷:在宋時列入少林兵器之一,元明兩代廣為俠士採用。
難度:以一把扇做出挑、打、刺、採、開、合、頂、按等攻防招式。
表演者:龍啟明(北派少林)

七節鞭
來歷:宋時列入少林軟兵器之一,宋代軍隊普遍使用。
難度:以步法配合節奏去帶動軟鞭,招式分為纏、掃、放等。
表演者:衛立基(北勝蔡李佛)

七星銅錘
來歷: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多在戰場上對抗裝甲兵之用。
難度:以極大臂力及腕力使出劈、掛招式。
姓名:李錦榮(七星螳螂)

橫頭櫈
來歷:以往板櫈為中國主要家具,隨處可見,自然變成傳統民間兵器。
難度:以極大臂力使出遮、欄、冚、標四式。
表演者:李潤福(洪拳)

藝墟發現 傳統手工藝
作為藝墟發源地的文化中心,在新一輪的藝墟計劃下,手工藝攤檔由第一輪的三十四檔,增加至今次的四十三檔,除了攤檔多了之外,不少還是近年罕見的中國民間藝術。

精緻剪紙
跟隨母親學習剪紙二十多年的李雲俠,今次參加藝墟計劃,最主要是想將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介紹給多點人認識,只見她口中不停介紹其作品,一邊雙手不停地以一把鉸剪,剪出不同圖案的剪紙,簡直神乎其技。每款剪紙售價由十多元起。

可愛麵粉公仔
用麵糰弄出不同公仔的李先生,非常細心地教授小朋友,對於參加藝墟卻有另一番見解。他說:「第一就響應一下旅遊協會,希望吸引多啲遊客參觀香港,跟住又可以過吓日辰,順便搵少少生活費,同埋教下小朋友,時間都過得快啲。」不要看李先生學了這門手工藝不足十年,但手工非常純熟,三兩下手勢便揑出不同的公仔。而且收費便宜,學習揑一個小公仔,只需十元便有交易。

藝墟搵錢多過蒙馬特廣場
其實有不少參加「藝墟」的藝術工作者,前身都是在屯門黃金海岸蒙馬特廣場的薈藝街開設攤檔,售賣自己的作品。其中已經是第二輪參加「藝墟」的Janet表示:「呢度同黃金海岸最大分別,一就係價錢,黃金海岸每月收$1000元租金,文化中心就每季收$100元登記費;第二係人流,呢度比較多人經過,平均生意額都有$700元一日。另外,喺呢度擺檔除咗有生客之外,重多咗唔少學校叫我去做示範,對我自己嘅玻璃教學生意都有幫助。」

月底開始耍功夫
在去年十二月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已在文化中心的露天廣場試辦為期三月的「藝墟」計劃,主要提供一個地方,給手工藝工作者可以推廣自己作品。由於反應良好,今年二月九龍公園亦推出一個名為「藝趣坊」的手工藝攤檔來配合。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效果,更在本月三十一日開始,逢周日在九龍公園的雕塑廊,舉辦一個名為「功夫閣」的表演項目,以增加公園遊人樂趣。

九龍公園「藝趣坊」
開放時間: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下午6時
文化中心「藝墟」
開放時間:逢周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下午6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