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老年退休金代替綜援

設老年退休金代替綜援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黃洪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埋下了很多伏筆來解決大量財赤。除了要削減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的薪酬外,另外有可能被削減的便是綜援。梁指出綜援在通縮期間沒有隨整體經濟物價下調,弦外之音可能是要削減,以抵銷過去多付的綜援支出。

綜援津貼繼續增加
現時不少綜援家庭如老人、單親家庭的個案已經在赤貧線之下,生活非常清苦,若要進一步削減綜援,真的「減到入肉」,勢必令這些家庭進一步壓縮食物及社交的開支。營養不良將令健康惡化,政府的醫療開支亦會增加;社交減少令社會排斥更嚴重,不利綜援家庭真正脫貧,令他們及下一代要長期留在綜援網中。所以不但站在關懷弱勢社群的角度,不應削減綜援金額,就算站在財政角度,政府的長遠開支可能不降反升,所以筆者反對削減綜援。
但筆者亦不是一個非理性的人,明白到現時政府社會保障開支經已高達207億,而下一年將會增長至224億。社保開支是以「需求為引導」,只要是符合資格的市民,政府不能拒人門外,所以需求增大,開支亦必然增大。現時有六成綜援個案是老人,隨着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綜援及高齡津貼的開支必然會繼續增加。既然政府說要擴闊稅基、增加稅收,筆者大膽建議不如開徵社會保障稅,設立老年退休金計劃,來代替現時的綜援及高齡津貼計劃。而另一方面減低僱主及僱員對強積金的供款,將有關款項轉為一個「專款專用、隨收隨支、以收訂支」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筆者的初步構思是將現時強積金百分之十的供款逐步減至百分之四,而將僱主及僱員最高約百分之六供款,加上政府的老人綜援及高齡津貼現時的開支,轉為「老年退休金」。所有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均可每月領取為數約二千五百元的老年退休金,而其中符合現時綜援資格的長者,可繼續享有租金及醫療津貼。

這建議無論對政府、現時及將退休的中老年、僱主、僱員以至香港整體經濟均有好處。首先,設立供款性的全民老年退休金計劃可以減低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沉重負擔,以「專款專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方法來開徵社會保障稅,比開徵銷售稅可能有更多民意支持。政府可將現時用於老人的綜援及高齡津貼開支固定在現有水平,不會有開支愈來愈大的危機,但亦不會予人減低對老人承擔的口實。
由於毋須多年儲蓄,可以發揮「由年輕一代養活年老一代」的社會保險效果,對於現時及將退休的長者,以及家庭主婦,老年退休金比強積金提供的保障必然大增。而對於僱主及僱員,既然現時已要為強積金各供款百分之五,作為已出之物,將之轉為老年退休金,而能發揮更大的政策效果,何樂而不為。而「以收訂支」的政策可避免將來人口老化,供款率大幅上升的問題,亦令僱主及僱員有所預算,「睇餸食飯」相信亦能得到現時青壯年的理解及支持。

有助振興本土經濟
更重要的是,老人退休金的款項「隨收隨支」立刻發給長者,而不是強積金的強制儲蓄。長者的消費是本地的食物、住房、個人及社區服務,有了這一大批有消費力而在本地消費的長者,必定能夠活躍本土經濟,所以無論對僱主及僱員均會帶來商機及工作機會。現時強積金制度中供款會大量外流到國際資本市場,而無法投入本地的消費市場中,令本地經濟萎縮,設立老年退休金,代替強積金可以為本土經濟闖出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