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昨日發表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建議實施「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大學生只要獲其他大學取錄,便可自由轉校,也可在甲大學讀書的同時,修讀乙大學的課程;教資會亦擬按「錢跟學生走」原則,按學分量來撥款給大學。負責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校長宋達能勳爵認為,各大學要在教學及研究方面競爭撥款,將可讓少數重點大學發展至世界級水平。 記者:譚秀嫺、倪清江
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對該學分制反應強烈:「𠵱個建議商業氣味太濃厚,理論上一個學生可讀晒八間大學,咁完全唔符合大學教學原則。因大學唔單係攞學分,而係人格嘅培養。」他擔憂會出現「易攞高分」、有課程以討好學生為目的。陳坤耀聲稱八間受資助院校(簡稱「八大」)一致堅決反對該學分制。
昨日公布的報告指出,本港資源不足以支持八間世界級大學,因此要作重點支援,按各大學的表現撥款;評核教學表現方面,新學分制下的學生流動將是重要指標,其他考慮包括就業調查等;研究方面採用等級制來評核各大學的表現。
建議中的學分制,原就讀大學無權阻止學生轉校;學生亦有權跨校修讀學分,但須得到有關兩間大學的批准;某些專業學科如醫科和牙醫,並不納入學分轉移計劃內。
新制下,每名學生只可註冊成為一間「畢業院校」的學生,不論學生在哪一間大學修讀學分或考試,其畢業時只會獲得該「畢業院校」頒授的學位。大學方面,須就學生在「畢業院校」取得的學分數目、最長修讀年數、學分有效期等作出規定。
大學撥款亦將由目前按學生人頭計,改為按學分制;每間大學均有一個「學生基數」,如因學生流動,以致某大學超額收生,該大學將可按每名超收學生,獲得一半資助;流失學生的大學,則會被扣去有關學生資助額一半。
新制規定,超收的學生只能來自八大;若某大學流失學生至基數之下,則該大學可以取錄八大以外學生,以達到基數為止。
教資會秘書長張寶德昨承認,學分制將對一些院校帶來較大衝擊,部分院校的資助可能減少和較不穩定,但他強調整體資助額不會縮小;他期望新制可於二○○四年實施。
教資會主席林李翹如在記者會上則保證,學分制「唔會影響到(院校)辦唔到學,一定會辦得到學!」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表示,當局持開放態度。報告將進行兩個月公開諮詢。
中文大學教務長何文滙表示,中大只會額外取錄成績好的學生,而且不能無限加收,他相信中大作為研究型大學,將可在新撥款機制下爭取到更多資源。
理工大學發言人指出,校方不反對學分轉移,但擔心「名牌大學爆棚,教學質素係唔係可以維持到?地方夠唔夠?唔通人叠人上堂?無咁出名嘅大學會憂心學生不足。」
香港大學署理教務長韋永庚表示,不贊成讓學生自由轉校;但即使實行學分制,相信名牌大學也不會爆棚,因每間大學都有學額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