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盧兆興
當政府草擬「高官問責制」文件之際,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指出港式「部長制」落實後,「中庸」的公務員將可能被淘汰。曾司長的一番話有意無意間道破了將來的公務員(特別是政務官)與政治任命的部長關係非常微妙。
首先,將來政務官(包括行政主任和政務主任)的評核過程會否政治化仍是未知之數。港式部長是否需要對其下屬(即公務員體制的政務官)行為失當而負上政治責任呢?假設部長可能需要承擔他或她知道的下屬行政失誤,部長將可能在高級公務員的擢升程序內,運用其影響力,揀選「合心水」的政務官為副手。可是,假如政務官的擢升過程受到部長的評審或影響,政務官的擢升是否無可避免地政治化呢?
其次,將來掌管公務員擢升的人事部部長(即現在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會否在政務官的擢升過程諮詢政治任命的部長呢?又或者部長嘗試影響人事部部長以藉此揀選副手呢?故此,掌管公務員人事的部長與其他部長的關係能夠決定政務官擢升過程會否政治化,或政治化的程度。
第三,隨着過去數年的政務官改革,現職私人機構的人士,亦可獲聘用。假如部長有意扶持自己的朋友或支持者進入政務官體制,部長理論上也可以運用政治影響力達到其目的。故此,揀選政務官的委員會能否盡量保持不受政治影響,將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四,假如部長有意帶他或她的幕僚從私營機構進入政府,這些幕僚的數目乃未知之數。短期而言,由於立法會的監察和政府財政欠佳,部長將不敢帶大量幕僚從私營機構進入政府。可是,隨着經濟好轉和將來財赤問題慢慢解決,幕僚隊伍慢慢膨脹絕不是沒有可能的。更有趣的是部長的幕僚會否與公務員體制內的政務官合作愉快?無論怎樣,政務官都有可能視部長的私人幕僚為不熟悉政府運作的政客,雙方關係將會非常微妙。
當然,假如部長是公務員出身的話,他或她與政務官的關係可能較和諧。否則,部長與政務官關係至少有下列幾個情況。
(一)如果部長與政務官在性格、政治理念和政策取向無大衝突,他們可以互補不足。可是,由於部長隨着行政長官屆滿而可能調職或換人,這個和諧關係絕對不是永恒。
(二)如果部長及其幕僚與政務官不能合作愉快的話,政客與政務官的關係可能是表面上和諧,但實際上互不信任。
(三)由於性格,政治理念,政策取向和部長任期皆帶有變數,政治任命的高官與公務員體制的政務官關係將不明朗。
總括來說,「高官問責制」中的一大變數乃「部長」與政務官的關係。無論部長是否有決心維持公務員的「政治中立」,政務官評審過程將可能政治化。而部長揀選幕僚從私營機構進入政府亦會無可避免地對政務官制度帶來衝擊。假如「高官問責制」將象徵着政客治港的序幕,政務官體制受到政治衝擊和考驗看來是無可避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