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教育政策小組
隨着經濟全球化洪流的帶動和面對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政府倡議提高大專學生比例至六成和大學三改四的建議,都似乎只傾向於量化而忽略了大專學生的質素提升。
雖然教資會過去五年,每年均獲得一百三十多億經費以資助香港各高等教育院校,明顯不過,政府是想減低對大學教育的投資和負擔,亦對具體高等教育的訴求未有清楚定案。
本地學術研究文化向來沒有私人基金贊助的傳統,因此單靠政府日漸縮減的大學資助已導致院校間為爭奪財政資源而疲於奔命。在有限的資源下,只有與時並進的熱門科目得以發展,相反冷門科目則停滯不前,妨礙大學的多元發展,並導致院校惡性競爭。因此,大學應維持向通識及綜合方向發展較為有利於各大學的長遠整體發展。政府應重新構思建設一所新的研究大學或研究學院更為合適。至於將來的社區學院則應以教學為主。
與一般外地學者比較,本地學者在學術上的研究成果亦流於純學術研究形式居多。以研究社會科學為例,所獲得的研究成果絕大部分未能有效地融合於政府公共政策的制訂。而且此類研究成果要打入本地主流刊物成為導向市民大眾思考原動力亦甚為困難。教資會必須釐定一套適合本土化的學術研究評審標準,以及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推廣本土化計劃,鼓勵學術研究本土化和應用。我們認為加強學術研究本土化方為上策。
大學薪酬與公務員脫鈎的建議,衍生出大學管理層權力更為集中和教員薪酬市場化的問題。大學同寅反對大學教職員的薪酬與公務員薪酬脫鈎純粹是出於政府節流的粗疏一刀切政策,不但不能提升教研質素,在沒有完善的大學申訴機制下,更容易造成不公平與權力更為集中的現象。
為免窮苦學生因為財政問題,而不能升學,政府必須因應經濟環境的轉變,不時調整學生貸款的利率及延長還款期,令有需要學生獲得政府借貸完成課程及減輕畢業生的還款負擔。我們認為應凍結大學學費,反對分科收費,讓有能力的同學不會因經濟問題不能入讀成本較高的科目。
高等教育改革是有必須和急切的,務請政府同時投入足夠資源和備有宏觀的視野以制訂相關政策和路向,重新檢討大學撥款方向,重視學生質素。我們並有以下六項要求:
1.以「終身學券」(LearningCredit)形式提供資助,鼓勵終身學習。
2.興辦社區學院,設「院校互通學分及學歷認可制度」,協助提升個人及整體社會的增值能力。
3.向中學會考只獲得九分至十三分的同學提供「預科學院」式的實用課程以補文法中學學額的不足。畢業生亦可同時參加高級程度會考,繼續接上大學學士或副學士課程。
4.在檢討現行撥款準則時,須重視本土研究,以發展院校的特色,培育優秀人才。政府更須尊重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
5.改善本地大專學生的資助計劃,讓有需要的學生,均獲得資助及低息貸款,完成課程;及提供較長的還款期,減輕畢業生的還款負擔。
6.支持大學三改四,使現代青年有足夠時間完成通識培訓,以適應和創造未來瞬息萬變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