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2大石油出口國(僅次於沙地阿拉伯),俄羅斯一直不肯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更經常與之意見相左。最近,OPEC成員國打算聯手減產石油,支持油價,俄羅斯又再不肯「合作」。除了來自美國的壓力,業界相信,俄羅斯的決定是受到國內石油大亨的影響,尤其該國最富有的人、有「石油沙皇」之稱的霍多科夫斯基(MikhailKhodorkovsky)。
年僅38歲的霍多科夫斯基,身家估計達到37億美元(近289億港元),他擁有俄羅斯第2大石油公司Yukos,每年出產的石油佔全國產量的17%。雖然比起全球知名的產油公司如SaudiAramcos、ExxonMobils等,Yukos的規模仍相差甚遠,但霍多科夫斯基藉着與克里姆林宮千絲萬縷的關係,足以左右國家能源政策,影響全球的油價和經濟。霍多科夫斯基以前的一個手下,做過俄羅斯的能源部長,至最近才退位;他以前的另一得力助手,更是總統普京目前的副參謀長。
推高了油價,對於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似乎大有好處。其實俄羅斯國內也有其他石油商人主張支持OPEC的減產決定,但都給霍多科夫斯基運用影響力否決了。霍多科夫斯基不但力主與OPEC對着幹,更力促不斷增產石油,因此Yukos近兩年產量急增了35%,達到現時每日120萬桶。
霍多科夫斯基外表溫文謙厚,作風低調,不像一般的俄國暴發戶;但骨子裏,他仍是個努力爭取機會,處事堅決狠辣的商人。現時附屬於英國石油(BP)的採油公司Amoco,當年便吃過他的苦頭。
幾年前Amoco看中西伯利亞西部的Priobskoye油田,相信該片北方濕地的地底蘊藏了約35億桶石油,遂打算與Yukos的一家附屬公司合作開採,不料就在1988年萬事俱備的時候,Amoco突然被攆走,3億美元的投資瞬間化為烏有。
BP至今不願重提舊事,而霍多科夫斯基則聲稱:「Amoco舉棋不定,自食其果。當時他們獲得合作開發Priobskoye油田的獨家談判權,但談判卻持續了5年。在1997年(霍多科夫斯基接管Yukos後),我發現根本找不到合法的文件,毋須與Amoco談判下去。」
霍多科夫斯基趕走Amoco後,僱用了歐洲的採油公司如Schlumberger和Kvaerner,自行開發Priobskoye及其他舊油田,成果甚豐,奠下今天成功的基石。現時,Priobskoye油田的產量仍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增長,去年產量4000萬桶,今年更可望突破9000萬桶。
霍多科夫斯基出身貧窮家庭,年輕時適逢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年代,以餐廳、貿易公司等小生意作為從商的試金石,結果時來運到,藉着才幹和交際手腕成功上位,不久更與拍檔成立俄國首間私人銀行Menatep。憑藉與政府官員的良好關係,Menatep獲委以重任,管理財政部、稅務部、莫斯科市政府等重要機關的基金。
霍多科夫斯基能從一個窮小子變成石油沙皇,自然要有過人的手段。機會在1995年來臨,霍多科夫斯基奪得Yukos,踏上真正的發迹之路。當時政府決定將國有的產油公司Yukos私有化,舉行「債換股」拍賣會。霍多科夫斯基的Menatep銀行負責安排該次拍賣,而最後贏得拍賣的,正好是由霍多科夫斯基及拍檔擁有的公司。在拍賣時霍多科夫斯基本來有三個對手,都是俄羅斯的大銀行,而且出價都全部較高,但卻先後以「技術性原因」被取消資格,實在太過「巧合」。
目前Yukos的已發現石油蘊藏約可出產120億桶,是全球主要的產油力量之一,但Yukos去年的營業額只得73億美元,盈利37億美元,在西方的標準中業績只屬一般。不過,霍多科夫斯基放眼全球,對未來充滿信心,他打算進一步擴充業務,從歐洲買入更多精煉廠及天然氣站,更希望打造一條價值17億美元的輸送管,將石油從西伯利亞輸送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