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領導人多年來積極銳意整合,歐盟15國中已有12個國家成為歐元區成員,餘下丹麥、瑞典和英國,前兩者在未來兩至三年相信會相繼加入,只剩下與美國情同手足的英國,其領導層對加入歐元區不時出現意見分歧,是劇情(國策)需要,抑或還未看清看透,或是真的是個人意見?
儘管欠缺這個全球第4大經濟體系的加盟,歐元區的形成和貨幣的統一,已令不少人憧憬這股力量足以與美國抗衡。在歐元誕生之初,取代美元地位之說高唱入雲,吸引不少投資者爭相持有,可是3年時間過去,歐元滙價表現卻令人失望;經濟在美國經濟蓬勃期間明顯受惠而錄得理想增長,然在美國經濟急劇放緩,甚或陷入衰退之時,不但沒有能力趁機超越美國,反而跟隨滑落,這種漲慢退速的現象,怎不教歐洲領導人面目無光?
歐盟僱主聯盟組織(Unice)經濟顧問咸美頓(IonaHamilton)批評歐洲經濟增長(預期今年只有2%至2.5%增長)未能追近美國(經濟或超過3%增長),是決策者對結構改革未有採取適當行動所致,可謂一針見血。
此外,上周三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師伊辛(OtmarIssing)表示,歐洲經濟最快要到年底才開始復甦,並聲稱在價格水平躍躍欲升的情況下,歐洲加息的機會比減息為大。言論無不令欲投資歐洲者存有戒心。
目前的情況是,歐洲利率高於美國1.5厘,美國第1季經濟增長預期不少於5%,歐洲連轉好迹象也未見,歐洲失業率仍遠高於美國,一旦加息,豈不被美國拋離更遠?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