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雖然一再強調學生成績是他們收生的主要考慮因素,但《星期日泰晤士報》卧底記者揭露牛津接受「秘密捐款」換取學位一事,不但打擊牛津的聲譽,還進一步印證了牛津「以財取人」的指摘。
一直以來,牛津被指傾向招收海外學生,因為海外學生的學費較高,能夠為學校帶來較多的經費。
此外,牛津被指「厚待」一些家庭背景良好或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歧視公立學校(stateschool)的學生,多收錄名校學生而少收公立學校學生。
前年便有一名出身貧窮地區但成績優異的女生斯彭斯(LauraSpence),申請牛津入讀被拒,最後獲哈佛取錄,引來財相白高敦(GordonBrown)抨擊事件「絕對是一件醜聞」,並批評牛津大學實行「精英主義」和歧視公立學校的學生。
牛津的學院接受捐款賣學位,將進一步令人質疑其「以財取人」的政策,這不但影響校譽,還可能流失不少優秀學生。
牛津出現收錢賣學位現象,相信與校方經費不足有關。牛津的學術成就近年落後於美國其他大學,原因就與沒有足夠經費聘請優秀學者任教和更新設施有關。
美國大學發展蒸蒸日上,端賴舊生捐款,從而資助獎學金和吸引優秀學者任教。反觀牛津在財政上要仰賴國家,故一方面要收錄更多公立學校學生,另一方面卻要致力開闢新財源,導致鬧財荒。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