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澳門人要大展拳腳,都漂洋來港找活路;我在香港就遇上不少成功的澳門人;運轉乾坤,魔王降世,往後,大家除了北上求生,恐怕還得倒過來,到澳門這彈丸之城討活。事實上,這幾年,就有不少「先行者」以不同形式,在濠江生根。甫抵澳門,入住凱悅酒店,來接待的巿場傳訊經理,就是去打工的香港人;晚上去吃葡菜,澳門旅遊局委託香港公關公司搞推廣活動,公司派來兩個「香港代表」,當然也是港人。在紅鶴餐廳吃飯,想起一個編劇朋友,朋友電召即到,因為已居澳三年。「住在這裏,開銷少一點,活得好一點。」編劇朋友很滿意目前的寧靜生活。打工,合作,移居之外,當然也有破釜沉舟,去創業的。氹仔賽馬會對面,南新花園第四座地下C鋪,有一家「火車頭」茶餐廳,是香港人翁先生開的;翁先生賣掉汽車房產,舉家移民氹仔,孤注一擲在住所樓下經營這爿店;沒退路就事事親力親為,一絲不苟。
雖說是茶餐廳,但全店髹墨綠粉黃,裝修得清雅乾淨;飾櫃裏,還擺放了各式跟主題配合的火車模型。翁先生大清早就去買鮮牛肉,剁碎了做漢堡牛扒,牛扒配新鮮疏菜,香軟麵包,材料足,分量夠,竟把不少愛上連鎖漢堡包店的洋客人搶過來;簡簡單單一隻熱狗,也做得肥壯飽滿,神元氣足,彷彿是會吠的。火車頭也賣小菜,做得不錯;我吃了一盤印尼炒飯,賣相固然好,送過來的筷子竟然是用餐紙包裹好的。遊遍全宇宙,你到過用餐紙包筷子的茶餐廳嗎?做得好一點做得多一點,香港人在澳門在全世界要吃一口飽飯,相信還是可以的。
澳門,是一個講現實的地方;香港,是一個講「道德」的地方。我們留港建港的,努力吃「道德」好了。《澳門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