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香港大學畢業生都對校長王賡武留下好印象,他總是那樣溫文儒雅,一派學者風範。這位國際著名歷史學者、八六年至九五年的香港大學校長,昨日重臨舊地,接受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他接受記者訪問時候,來回紐魯詩樓和古老的本部大樓之間,偶爾有學生駐足留意;站在陸佑堂石梯下面的奠基石旁邊,他從九十年前港督盧押大力推動在香港建立港大的歷史說起,又流露了對香港學生英語水準的關切之情。
「當時美國、法國及德國都在上海或其他的中國地方建立大學,只是英國沒有這樣做,英國人在中國做生意、賺錢,認為管治香港這麼小的地方,只要派人來就可以,不需要培訓管治人才……」,王賡武接受訪問時,連結港大成立與中國過往一段歷史,說得很投入。
盧押在一九○七年至一九一二年出任港督,港大本部大樓的奠基石就寫着他的名字。王賡武說,十九世紀,英國只在當時的殖民地印度建立了三所大學,完全沒有構想在東南亞包括香港在內建立大學。
至二十世紀初,盧押擔任港督後說服了英國政府,建立了香港大學。
王賡武說當時英國主要是從外交利益着眼:「公開講是為了使兩國來往得更好,也可以說是出於外交利益。」是否從殖民主義出發?「他(盧押)心裏有沒有這麼想,就不清楚了。」
九十年前一個殖民地港督促成建校,王賡武認為今日港大的角色應該是一所香港人的大學,「但不應是狹義的香港人大學,要達國際水平,尤其着重英語水平。」
他寄語香港學子千萬不要視英語為殖民地語言:「它是國際語言,是競爭的工具,愈鋒利愈好,若果工具很鈍、生銹,就不能跟人家競爭。」
王賡武對一般香港學生的英語水準的評價是:「閱讀力很強,但寫有問題,講更有問題。」
這位前校長現在為了做研究,不時會到北京、上海等地,他對上海學生熱切學英語的態度印象很深刻:「他們非常勤力,可能是因為對英語沒有偏見,也很願意請外國老師教授。」要比較港滬兩地學生英語水平:「香港百分之五的學生達到國際水平,說得最好的,目前依然是比上海的好。」
王賡武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中國政治及經濟問題。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