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從大學搶學生說起 - 盧鋼鍇

教育論衡:從大學搶學生說起 - 盧鋼鍇

盧鋼鍇

報章報道本港大學掀起爭奪學生潮,搶的當然是成績好的學生。因為變相偷步收生,大學聯招已面臨崩潰。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正式批准各大學在今年九月開始,在一年級撥出百分之二學額給優秀的中六學生。大學各出奇謀鎖定目標,中學會考表現突出的學生,紛成招攬對象,其中一間弱勢大學更準備破格收取成績優異的中五會考生。
這邊廂大學你搶我奪,那邊廂中學收生奇招百出,由於當局不准筆試,口試內容天南地北,漫無邊際,既根尋是否系出名門,又考驗十八般武藝,更要查證有否參加劍橋小學英語考試,以確保英語水平。這說明甚麼?小學收生的心態,與大學、中學並無異致,都是要「擇優而收」,「有教無類」雖是教育界常常掛在口邊的說法,但絕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大學、中學和小學齊齊攫取學生,背後的含義是甚麼?就是好的學生數量少,不得不巧取豪奪。政府當局定下目標,數年後百分之六十高中學生可讀大學,和世界先進國家比,這數字略嫌偏低;即使與東南亞的國家如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相比也不算高,擔心的是大學生的質素是否足夠支持量的增加,大學的學位是否仍被社會人士尊重。

可憑名氣吸引學生
大學本來是培養精英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學都擺明車馬招攬各地精英學子,有提供助學金的,有提供獎學金的,有些甚至提供機票和生活費,只要他們認為你是精英中的精英。本港大學大可名正言順憑大學本身的成就和名氣,甚至提供優厚條件吸引精英學生,但不能以鬼祟的心態破壞入學制度,這是本港高等教育的悲哀。
中、小學想收成績好的學生是正常的,但當局定下不切實際的規則太多,難道不准筆試就可消除壓力?聰明的口試主考者一樣可從口試中試出你的中、英、數水平。口試無邊無際,學生們承受的壓力肯定比筆試大,當局何必迫學校以旁門左道的伎倆辦教育?
從大學搶學生的現象作起點,你會發覺整個香港的教育界都瀰漫不健康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