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全球貨幣有利窮國

發行全球貨幣有利窮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 史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

各國元首及總理將於下月雲集墨西哥蒙特雷市,參加「經濟發展的融資」會議。各有關團體提出訴求正當其時。
目前各國就全球發展只達成一些初步共識,如對抗貧窮、掃除文盲、改善衞生條件等等。可是,若要達致目標,富裕國家必須大幅調高目前象徵式且不斷減少的援助(包括最富裕也最吝嗇的美國)。若經濟強國不改弦易轍,則必須嘗試以新思維解決經濟發展的融資,以至全球公共財(globalpublicgoods)的發展問題。
其中一個值得考慮的建議,是仿效國基會發行的特別提款權(SDR),創立一種全球貨幣。現時各國都願意收取SDR,並可將之兌為美元或其他硬貨幣。新建議的構想很直接:各國習慣上均積累儲備以防萬一,例如外國債主瞬間變臉或出口貨價格急挫等;換言之,全球部分收入只是儲起來,並無轉化成貧窮國家急需的外國投資。
現時全球總儲備約一萬六千億美元。各國更因應進口貨和外債增加,不斷滾存儲備。假設外債每年增長一成,就需要額外儲起一千六百億元了。
各國政府大都將儲備兌換成黃金或美國國庫券,得益者自然是美國,因為國庫券需求增加,即借貸成本下降。可是,發展中國家的儲備因此只獲百分之二的回報率,實質回報率近乎零。將儲備投資於本國,無疑可博取較高回報,但發展中國家必須付出此「差價」,以防範全球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波動。

毋須轉儲備為美元
假如各國協議發行一種全球貨幣,屆時便毋須將儲備轉為美元。發行貨幣所得,可用以支援發展中國家的各項計劃,例如環境保育、醫療衞生及人道救援等。
發行機構方面,可考慮眾多方案。除國基會之外,亦可以成立一個發鈔機構,決定貨幣發行量和分配事宜。若成立新機構,也可順理成章成立教育、衞生及環境等多個信託基金,讓各國提出計劃,競逐資助。
新安排下,收入不足以維持儲備所需的國家,可將「國際幣」存入儲備,挪用本應儲起的美元;至於收入多於儲備所需的國家,則可將剩餘的「國際幣」兌回普通貨幣。最終,所有「國際幣」會轉化成各國儲備,這標誌着參與國承諾在逆境時互相扶持。個別國家有需要時,可以將儲備內的「國際幣」兌為普通貨幣,購買糧食及其他必需品。

計劃不會刺激通脹
此計劃不會刺激通脹。現時全球部分收入撥作儲備,不會轉化為累積需求,以致出現通縮誤差,「國際幣」只是抵銷這種誤差。相比起全球每年約四十萬億的總收入,發行「國際幣」導致的貨幣增長微乎其微。但相對於全球目前用於推動發展以及促進全球公共財的官方開支,卻是一大筆款項。此外,目前並無持續促進全球公共財的機制,若各國能夠長期參與全球貨幣計劃,自然能夠負起這個責任。
更重要的是,落實此計劃毋須先獲所有經濟強國首肯。因為任何削減國庫券需求,亦即減少低成本資金源源湧至的建議,美國都可能反對。然而,若大部分發達國家認同全球貨幣的構想,可以在儲備中減持非成員國家的貨幣和國庫券,藉此施壓令更多國家加入。
當然,要落實發行一種全球貨幣,必須考慮無數具體細節。改變不會在一夜間出現。不過,蒙特雷會議是討論這個構想的理想場合。最重要的信息是:各國必須認真看待最貧窮國家的困境。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若要提供足夠的全球公共財,我們必須大膽考慮各種新構想來籌措所須的資金。
全球貨幣這建議最大的優點,在於既有助貧窮國家融資,亦可促進全球經濟更穩定、更公平地增長。 (?Project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