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物素描:<br>諾獎大師揪出金融風暴元凶

財經人物素描:
諾獎大師揪出金融風暴元凶

本周一下午四時正,澳門大學文化中心座無虛設,擠滿來聽講座的人,他們都滿腹疑團──到底亞洲金融風暴因何而起?金融風暴又帶給我們甚麼啟示?大家都寄望從是次講座的主角身上找到答案,他就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史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
196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博士畢業,曾任教耶魯、牛津、史丹福、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著名學府的史蒂格利茨是不折不扣的學者,在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豐碩。不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他多年來批評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政策失誤的言論,貢獻肯定超越其經濟學成果。
前天,史老出席獲得諾獎後首個亞洲公開演講,他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啟示」為題,指控資本市場自由化、國基會強要重組亞洲國家的結構,是97至98年金融風暴的「元兇」。

泰國續弱韓國復甦
他坦言:「國基會堅信所推行的政策正確,但我認為他們是錯的。泰國緊隨該政策,經濟不能復元……韓國近年經濟復甦得最好,因該國不理國基會指引。」
據他研究所得,「在亞洲悠久的歷史中,從未經歷過財政不穩,有兩個國家,在六十至八十年代期間,甚至連經濟放緩的情況都未見過……為何九十年代亞洲經濟竟遭受如此巨大的衝擊?」他說:「唯一改變的,是亞洲國家實行了國基會的政策。」
他抨擊國基會的思維怪異:「國基會下令印尼關閉16間銀行,卻拒絕即時透露銀行的名稱。這當然會令銀行擠提,繼而是金融系統無法運作……即使沒有博士學位,也可知道這是何等愚蠢的做法。」

美國是唯一的權力
的確,在他的眼中,國基會的做法是何等無知、何等可笑,甚至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他說:「這些政策究竟如何想出來?只要你想想誰制訂這政策就知道……世界銀行有多國代表,但國基會裏唯一有權力的,大概我可以叫她『G1』,即是美國總統和其財政部,連美國勞工部、司法部和貿易部都無從參與。」
他又提醒亞洲領袖,除非肯定經濟自由化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否則不要接納這個建議。
身為美國人,他勇於指斥美國主導的國基會自私、不公。可能是因為史蒂格利茨感受到窮人的辛酸。他憶述97年出任世銀經濟師第一個月,首次出訪埃塞俄比亞時,深深體會到當時事事受到國基會掣肘的困惱。「我從埃塞俄比亞回華盛頓途中,仍為所見所聞而極端失落。」最終,他成功游說世銀把給埃塞俄比亞的借款提高至原來的三倍。
「在過三十年,全球約100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對於我們學者而言,這是好事,因為我們能從中得到許多數據進行研究。」不過他最希望的,是這些研究結果能創造未來,讓世人不再重蹈覆轍,幫助貧窮國家走出困境。
記者:丘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