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亞洲股市暫宜炒短線

陸叔講股:亞洲股市暫宜炒短線

今年第一季話咁快又即將完結,似乎股民仍未能認同高官們聲稱香港經濟快將見底的見解。剛公布的失業率再創新高至6.8%,以香港總勞動人口約345萬人計,失業人數﹙22.8萬人﹚加就業不足(10.9萬人)者幾乎佔勞動人口十分之一。更不幸的情況這些失業人士可能同時為負資產業主,據金管局最新數字,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總數由去年9月的6.5萬宗上升至去年底的7.3萬宗,真希望財爺說的經濟即時見底情況快些成事實。影響所及,港股在02年至今絕對應驗「有波幅,冇升幅」這句說話。
但同樣在98年金融風暴飽受摧殘的亞洲諸國,似乎擺脫困局,這些地區的股市今年至今已升10%以上,當中南韓、泰國及印尼股市更大升20%以上。就算是不大熟悉外圍股市的讀者,都會留意到各大小基金公司紛紛推介這些今年表現卓越的亞洲股票基金。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亞洲股票市場是否真的否極泰來?我的想法跟一般投資界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我比較着重留意一個國家能否通過結構性改革,而創出新局面,這解釋我為何一直看好中國改革之路,卻又為香港在97年地產泡沫爆破多次「行錯路」而感歎。

未到長線投資時
但看這次亞洲股市大反彈背後之原因,卻只是市場憧憬美國經濟復甦,而作為主力出口賺外滙的亞洲國家在這假設下便受惠。南韓與台灣當然是區內最大的出口商,其他如新加坡、泰國以及中國同樣倚賴美國經濟。不少專注亞洲之基金經理更指出,美國消費信心指數似有加速回升迹象,這點對近年飽受通縮影響的亞洲國家可謂一大喜訊。兩大因素令投入亞洲股票市場的外資再現,令指數大幅上升。
我卻認為這兩個理由極其量只能短暫刺激股市,要真正幫助亞洲國家、再現97年前繁榮景象,結構性改革是必須的,可是大多亞洲國家都未有如中國之決心。因改革是會帶來痛苦代價的(大家看日本等了12年也不做手術,而咱們香港也等了5年),這些地區都因99年開始時美國科技熱所帶來短暫利益而大幅減少改革力度,到今年,美國經濟復甦再成藉口,因此亞洲國家看來又再沉醉於這些「糖衣」了。
我要再次指出是由供應引發的衰退不能以減息對付的,這環境下美國物價想真正回升都幾難,因此亞洲國家不能指望美國輸出通脹,至於亞洲股市展望,今年應無問題,但真正長線投資卻未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