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跟大家探討過,中國政府透過減息以進一步刺激內需,目的是要確保國民生產總值能夠維持7.3%增長。從表面看來,以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步伐,加上政府鼓吹「積極財政」政策,今年中國經濟仍叫人看高一線,但是,在太平盛世的背後,亦並非沒有問題存在,若我們能多加了解這些隱憂,有助大家的投資部署。
中國現時經濟發展雖為市場看好,但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曾表示,大陸經濟情況可能比估計還嚴峻,這與中央的財政赤字高企有關。在02年的中央及地方財政預算案草案中,全國財政總支出約為2.211萬億元人民幣,收入卻只有1.85萬億元人民幣,財赤較去年大幅增加接近20%,項懷誠表示,今年中央將增發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並將所得資金投入國內經濟體系,以刺激內需來達到經濟快速發展。
我們預計中國入世後關稅下調,人民幣在區內強勢或多或少會影響出口,在入少出多的情況下,中國的赤字短期內亦難以改善。由此可見,現時中國經濟增長背後,是透過增加赤字及國債所支持,雖然財赤及國債暫時仍保持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但長遠而言,若果該水平持續或向上,對中國經濟必構成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近年中國積極進行經濟改革,範圍之廣涉及國企及銀行體系,而改革成果前的副產品如工人下崗、銀行呆壞帳問題必先浮現。中央政府為了減輕這些副產品所帶來的負面衝擊,「積極財政政策」(即以赤字及國債去支持經濟增長)的方針短期亦不能改變。因此,中央政府必須在未來數年內在保持經濟仍能維持增長之餘,另一重要任務就是盡快解決上述「副產品」所引伸的問題。萬一日後國債、財赤及社會問題並存而經濟增長卻有回落迹象,所帶來的後果不能輕視。
整體而言,上述問題短期不會影響中港兩地經濟,但要注意是在解決「副產品」問題同時,對股市可能會帶來「偶發性的打擊」。第一,要解決下崗問題,最終離不開增加社會保障,因此出售國有股份最終也是時間上的問題,當消息傳出,預期中資股會面對一定壓力;第二,在整頓銀行呆壞帳問題時,不少流入股市的「游資」會受到影響,雖然北水南調有助減輕這方面的打擊,但由於涉及的技術性問題難於短時間內解決,所以「游資」問題亦會困擾中資股。綜合而言,在樂觀之餘,投資者對客觀條件變化應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