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策略大師、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將當代各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源導向經濟」,它的基本要素是以低廉工資、天然資源、地理位置作為競爭優勢,繼而進入「投資導向經濟」,它的要素是以提供標準化產品、優質服務以吸引外來投資作為競爭優勢;最後是進入「創新導向經濟」,它是以生產全球最先進技術的創新產品,並以獨特且放眼全球的策略來競爭。
前兩個階段,基本上可完全由市場作主導,政府只要設定好法治、制度等優良營商環境,經濟自然得到發展。但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光憑市場力量恐怕並不足夠,因為要製造高科技的創新產品,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投入。就以近年被科技界認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生物科技來說,開發單一產品上市,就需要六億到十億美元成本,而生物科技產業從研究到量產一種新產品的周期,往往需十到十五年,試想若不是有政府或公共資源的投入,急功近利的私人企業家恐怕很少人願意注入如此龐大的資金和等候這麼漫長的回收周期。
目前,亞洲四小龍之中,台灣、南韓、新加坡已向「創新導向經濟」邁進,而香港則連影子都看不到。以台灣來說,八十年代初設立了科學園,並在半導體業中找到了晶圓代工這個利基,全世界至今只有台灣兩家、新加坡一家業者在做這種產品,它為台灣帶來了高增值的電子產業。自一九八五年以來,台灣政府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每年均以百分之十六遞增,目前科研經費已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一。去年中,台灣政府決定每年投放二百億台幣(約五十億港元)於生物科技的研究,並決定未來六年分期投放約二百億台幣於最新的奈米科技(nanometer,指以十億分之一公尺為單位,在這樣微小尺度下製造產品,開發材料)。
相比之下,董特首一九九九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撥款五十億元設立創新科技基金,就太微不足道了。更何況,特首當時沒有說明這五十億元用多久,是一年,還是五十年?
香港要在科技產品方面迎頭趕上已來不及了。因此,梁錦松在預算案報告中說,「我們需要大力發展高增值的經濟活動」,並強調「高增值不等於高科技」。他提出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個領域,需要發展「高增值」。
要在這些方面實現「高增值」,也與資訊科技的進一步整合與發展有關。西方最新的研究指出,新經濟(Neweconomy)已過時,現在是即時經濟(noweconomy)的時代,即要以快速到幾乎是即時的應變,來領先競爭。政府若一視同仁地對所有企業,提供即時反應的資訊科技的支援,就可以算是對市場經濟的促進,而不是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