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鍾劍華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發表前,不少人都在想,在大額財政赤字下,政府若要節流會先向哪方面開刀。除了公務員減薪已是呼之欲出,也得到廣泛民意支持外,另一個令人關注的項目是「社會福利」。
過去幾年,每一年預算案的開支部分公布時,庫務局局長及財政司司長都會突出強調「福利開支增幅過大」,也超越整體公共開支增長與經濟增長。因此,認為有需要壓抑福利開支,特別是減少綜援金開支的說法已深入民心。在今年公共財政困境的情況下,削減這方面的開支也會更容易得到支持。
不過,社會福利署署長已一再表示不會削減綜援開支。剛公布的預算案,社會福利開支不但沒有削減,還有百分之九的實質增加,在當前的公共財政情況下,總算是令人舒了一口氣。
其實,以為需要在經濟不景之時削減福利,以減輕公共財政負擔,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想法。為不能自助的人士提供必要的協助,政府是責無旁貸的。而人口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會令一些人失去原有的社會支援,社會整體為社會轉變承擔代價也是應有之義。
現時,很多失業人士都是在經濟結構轉型的情況下,失去了原有的就業機會。除了期望社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外,長遠而言希望能透過再培訓及其他方式提高就業技能,但即時的困境是沒有理由置之不理的。
同樣道理,現時大部分老人都沒有得到退休保障的照顧,家庭模式的轉變也令不少老人得不到家人的經濟支援。對此,社群也斷不能袖手旁觀。因此,可見現時不少福利開支的增加不是因為政府特別慷慨,也不是受惠者過度需索,而是有其客觀需要的。
現時,大部分社會福利開支都是用於社會保障項目上。下一財政年度的三百二十一億福利開支,單是綜援金的支出便佔去一百六十億,只有五十多億用於福利金。兩者共佔二百二十多億。在失業率高企,人口持續老化的情況下,這一情況不難令人理解,也無疑能夠針對最迫切的需要。
其他給予社會福利的新項目,大部分都用於安老及復康服務上,這也不失是恰當的優次安排。不過,這情況卻同時令人憂慮,社會保障耗用了大部分福利資源,對其他社會福利項目的發展會帶來甚麼影響?現時,除了一些最迫切的項目外,其他服務類別已很難得到新的發展資源。這情況,將會令社會福利服務更難發揮其預防性與發展性的功能。
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下,不少人對今年財政預算案在福利開支上的安排感到滿意。但對於上述的趨勢是不能不早為之計的。
財政緊絀,雖然是一個不能不正視的理由;但香港社會的財政政策一向不重視其分配功能,也是一個多年來都擺脫不了的觀念框框。
無論我們如何緬懷當年在獅子山下生活的美好歲月,畢竟社會在變,有必要考慮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分配社會利益與承擔。也希望市民能以較積極而正面的態度來看待福利需求與福利開支持續上升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