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資訊路上的契機與危機

傳訊四圍炳:資訊路上的契機與危機

電訊管理局的王錫基總監上周開始亦仿效金管局的任總,在官方網頁上大筆一揮,每周撰寫專欄。王總與任總分別手握電訊和金融市場的生殺大權,一言一語,一字一句,皆具影響力(註:奇怪的是,王總的大作並無英文版,是王總對英文信心不足,還是認為英文世界的讀者並非對象呢?);同時兩位監管的市場最受批評。最近,有學者頻頻在周刊上炮轟電訊管理局,而電管局在這時刻開闢官方渠道欄目,似非巧合。
王總上周題為「資訊路上的契機」,內容乏善足陳,不提也罷,還不是吹噓香港的電訊市場甚麼甚麼了得、IDD怎樣平宜、流動電話如何普及云云。
筆者絕對不是低估香港的電訊市場開放成績,事實上,綜觀過去十多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大談成功之處卻不提現時面對的問題?危機,只會令王總的文章淪為官方公關式樣,欠缺神采,乃不願面對現實環境的態度。應像任總不迴避聯系滙率令香港的貨幣政策欠缺彈性的弊病一樣,面對現實才是與外界溝通之最佳途徑。

未敢面對問題
舉例說,政府指今年底可為半數住宅電話用戶引進競爭,究竟能否成事呢?筆者就談談親身經驗:筆者上網到電訊管理局網頁,發現自己的家位處某一新固網商的覆蓋範圍內,便立即致電該固網商的客戶熱線,希望轉用其住宅電話服務。結果,客戶服務員答覆:「只做商業電話,不做住宅電話。」兩周後筆者再致電,表明在網頁上找到自己屬於覆蓋範圍,而客戶服務員的答覆是,找銷售部門再回覆,結果至截稿也無回覆。
再說,正是王總大文見光之日,電訊局同日公布向電訊盈科旗下香港電話作出警告,指其無遵從號碼轉線規則。記得數年前,電盈前身香港電訊為求力保IDD市場,也曾因違反競爭條款而遭政府罰款,電盈堂堂本港最大電訊商,今次卻為避免本地電話業務流失,再做出違反競爭的事情,實在可恥。

應提解決方法
再者,我們的第三代流動電話牌照拍賣,為何無人承價,只能以底價批出?為何電訊業永遠是消委會收到投訴最多的行業之一?為何政府批出五個無線固網牌照,多家公司要結束經營,或者要向政府求情降低投資承諾?為何固網電訊市場是明年一月一日全面開放,而非兩年前固網檢討之後?
他日王總再次刊登鴻文,筆者希望見到王總對上述問題的回應。王總是工程師出身,做事應以邏輯思維和實事求是為原則,老老實實的面對,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