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干預平論 - 李怡

李怡專欄:干預平論 - 李怡

梁錦松預算案對於市場經濟中政府角色的詮釋,引起了輿論界的議論。其中尤以《亞洲華爾街日報》對梁錦松的批評最為猛烈,這份報紙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批評梁錦松放棄過去行之有效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認為梁提出政府要積極推動市場發展,就是搞計劃經濟。
香港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得以長足發展,依靠的確實是政府不干預的市場主導。政府主要是通過有效率的立法和獨立的司法,為各行各業的從商人士提供平等的機會,使人們得以各顯神通,刺激創意、活力。這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但政府也不是甚麼都不做的。比如過去政府以英國殖民地獨立關稅區的身分,參與多纖談判及關貿談判,為香港爭取大量的紡織品配額,就為香港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市民就業爭取到較好的條件。至於賣地的控制,設定聯繫滙率等事情,就更不用說了。
政府對經濟的不干預政策,是否全屬正面而沒有一點負面效應呢?看來並非如此。政府對經濟的不干預、不推動,實際上使香港失去了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使產業及時轉型的機會。
由於有法治、低稅、公務員高效率、廉潔和良好治安的優勢,香港商人過去滿足於在這樣優良的營商環境下,從事他們可以較快取得利潤的行業,如地產、金融、旅遊、服務業。當工業面對其他地區以技術密集競爭的壓力時,又幸而有內地的開放而提供廉價土地和勞力,使香港工業得以北移並繼續享受勞力密集的優勢,而毋須轉型。十多年前,當台灣、南韓、新加坡紛紛發展高科技產業時,香港商界流行的一句話是:「Hightech揩嘢,Lowtech撈嘢」。「揩嘢」的意思是吃虧受損,「撈嘢」的意思是賺到錢。發展高科技產業要投下未必可見成效的巨額資金,不知何時可賺錢,怎比得上投資地產及把原有設備北移生產賺錢快呢。

因此,私營企業確實是不會從香港整體經濟利益出發去選擇投資的。
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過去十多年在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上,政府都予以推動。以台灣為例,八十年代初政府斥巨資並劃出土地設立新竹科學園,高薪請海外學者回台從事研究,並產生高科技成果。政府無償地將有關成果,交給願意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廠商去從事量產,而政府則從中抽取巨額利得稅。這方面的推動,使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十多年來已佔去上市公司市值的六成以上。香港商界在亢奮於地產的增值中,實已失去乘搭高科技列車的良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