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識股於微時 長揸賺大錢

財圈短談:識股於微時 長揸賺大錢

美國經濟數據最近明顯好轉,股市回升,投資氣氛轉佳,炒賣的風氣又再抬頭。在美國就有炒股網站的廣告教人集中注意一兩種股票,逢低買入,到高位就沽售。網站的如意算盤當然是製造炒風,希望股民頻頻出市入市,然後坐收豐厚的佣金。
對這種刻意淡化炒賣股票難度的說法,業內人士也許不以為然。有分析員就指出,如果投資者以為股價等同物理實驗中的鉛球一樣,不斷沿着某一軌迹上落,是可笑的想法。同樣可笑的,是那種以為股價跌得多就必然會反彈的想法。
短炒要拿揑得準,不是一件輕易的事。那麼長揸又如何呢?不錯,本港有長揸滙豐(005)幾十年而儲夠退休金的成功例子,美國也有股神畢菲特長揸可口可樂20年賺大錢的故事,但一不留神買錯了爆煲科技股,甚至買錯了佳寧或者安然(Enron)而永不翻身的例子可能更多。
長線投資而有好收成的關鍵是,投資者和好股票要「相識於微時」,即股份仍未有人留意或股價低殘時購入。創業基金(VentureCapital)是這方面的高手,它們入股未上市而又有潛質的公司,待兩三年後上市時,收益以十倍計,但命中率只有十分之一,其他九成的公司可能永遠無法上市套現。如此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散戶難以仿效,退而求其次,只好考慮認購新股。
賣一顆糖都要講包裝,推銷一家新公司就更講究了。新上市公司自然希望包裝得靚靚,以較高價錢向市場集資;投資者又希望以較低價錢買到好股票。這當中便是大家眼光和膽識的較量。能夠大家都賺錢固然最好,但也有些公司是「過了海便是神仙」的,上市前的盈利預測與其後公布的業績相差太遠。公司在定價、集資金額和盈利預測方面,可以走位的「空間」太多,對投資者來說,即是陷阱處處。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