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本港每年為兒童家居意外所耗費的醫療費用達三千萬元,當中八成的受傷兒童都是在家中撞傷,電線及濕滑的地面是最常見的兒童「家居殺手」,而雙層「碌架牀」更是死亡陷阱,容易導致兒童由高處墮下,造成腦震盪及骨折等致命及永久性傷害。 記者:陳倩雯、麥志榮、馮永堅
香港兒童安全促進會昨公布一項兒童家居安全研究,協會在前年調查了該年內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和基督教聯合醫院,三院急症室求診的一萬九千名十五歲或以下的受傷兒童,當中近三成,共五千零七百七十名是在家中受傷。
調查發現,年齡在四歲以下幼童是家居意外「高危分子」,佔六成的家中受傷兒童屬這個年齡組別;而男童受傷機會比女童高,比例是男童佔六成,女童佔四成。
調查又發現,撞傷是最常發生的兒童家居意外,佔八成二,大部分的意外起因是因地面濕滑跣倒、被電線絆倒、由牀上墮地,及被門夾傷;第二類常見意外是割傷,𠝹刀、剪、針、機械器皿、甚至寵物貓狗都是「元兇」;第三類常見意外是燙傷或燒傷,大多由洗澡水、熨斗及熱湯導致;其餘受傷個案包括鯁喉及中毒等。
兒童安全促進會主席周鎮邦醫生指出,家居意外可以造成極重的傷勢,百分之六引致腦震盪,最嚴重會死亡;百分之五造成骨折,最嚴重亦會永久傷殘;而燙傷或燒傷亦會留有疤痕及毀容,意外不但造成身體損傷,成長後亦可能留下陰影。
周鎮邦指出,本港家居環境狹窄,平均每人只有六平方米的空間是家居意外的根源,兒童無玩耍的地方,只好「梳化當彈牀」,而「碌架牀」更是最大的陷阱,兒童由五、六呎高的上層牀墮地,極可能會死亡或傷殘,家長應禁止兒童攀爬「碌架牀」,及在牀邊鋪地墊。
在家居意外後,九成五的家長都是責罵受傷兒童,百分之二更會作出體罰,只有百分之零點四的家長會改善環境,周鎮邦指結果顯示本港大部分家長家居安全意識薄弱,「鬧兩、三句對小朋友作用唔大,尤其係十歲以下嘅小朋友,愈叫唔好做,愈好奇心思思想做。」
他表示,調查涉及的三間醫院用於家居受傷兒童的醫療開支全年共八百萬元,以此推算,全港每年家居受傷兒童的醫療開支便達三千萬元,估計三成家居意外其實是是可以預防,家長若能正視家居安全,每年可節省一千萬元醫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