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近期與香港貼身的大新聞,原該是那份預算案。但公布後,除了公僕減薪一招成了理所當然的頭條,其他的,都像數碼港、中藥港等一類一度聽來宏偉的物事,講完就似過眼雲煙,雖然也在數日間再次捧紅一曲《獅子山下》。
北京的政協人大會議,原也與特區息息相關。可是,一或因為香港人的一國意識仍然薄弱,二或覺得不過又是一年一度上演集體正襟危坐,念念有詞,就是提不起勁去關注。
就見一條另類新聞乘虛而入,成了小城口沫焦點,之謂「名人在巴黎」,跟着有其人返港後的延續篇,包括懺悔篇、友情篇、擺平篇,故事尚未見尾聲。
羅兆輝的故事,與大眾利益(publicinterest)無關,但肯定屬於大眾興趣(public'sinterest)。
所以會有雜誌賣至斷市。為甚麼這樣趨之若鶩?除了已給說得濫了的偷窺慾,自然也有點看有錢人如何「衰咗」,以至「好似short咗」,以別人的淪落來補償自己的不得意。但歸納起來,這個系列報道有上流恩怨、富豪情仇,再加活色生香兼偵探推理,是現實生活中的鬧劇,看後感可能再來點欷歔,以此為鑑。
就像在任何出事現場的旁觀者,指點起哄,沒了一哄而散。之謂人性。香港人對這類小報式新聞的喜好,並非獨家,是泛全球的。但香港與眾不同的是,在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小報是小報,大報是大報,涇渭分明。本地報紙就分不清了。
有專欄評論這一幕做「瘋言瘋語」、「瘋人瘋城」等,也真反應過激。之前曾有名伶後人爭家產、陳健康事件、電台名DJ的愛恨心迹等,這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有學者把這次的熱潮甚至歸咎至特區政府商人當道,只見離題。
媒介該給人民想要的(Givethemwhattheywant),還是該給人民需要的(Givethemwhattheyneed),是一個永恒的議題。根據正規的新聞理念,自然應該傾向後者,也即是說,傳媒有教育人民的責任。但有沒有可能日日在頭版教育讀者部長制的利弊、顛覆法的利害?更大的考慮,是香港的政治環境實在特殊,一國兩制,史無前例,一旦報業要教育人民,就是怕一頂大帽子壓下來,要向《人民日報》學習。
眼下令人擔心的,是這類閒暇話題成為最燙手新聞,會否造就傳媒,尤其是報刊新聞的非政治化?不管特區或北京政府,都會樂意見到香港大熱新聞的非政治化。美國官方上周有個報告,指香港媒介有自我審查。這個走勢,可以給歸納入自我審查的一種。
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有怎樣的人民,也就有怎樣的媒介。如此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