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教育滙展2002」剛於本周一結束,其間亦有展出優質教學計劃的項目。今日介紹一間位於鑽石山的幼兒園,是首間成功申請政府優質教育基金的幼兒園,獲撥款加開電腦堂,令一班2至6歲的小孩也可對着電腦做個IT人。園長說,在入小學前對電腦有一個紮實的基礎,可令學習事半功倍。
記者:梁佩芬 攝影:楊錦文
一直以來,優質教育基金多向中、小學撥款改善學習環境,幼稚園也不多見,更遑論幼兒園。但五邑工商總會張祝珊幼兒園周慧珍園長覺得,全日制的幼兒園需要更多學術以外的活動,況且學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小孩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入小學前做一個準備。1998年,園長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推行「電腦文化」,透過有趣的軟件,增加學習興趣;更能為園內6位智障兒童建立自信,增加學習專注力。同時,教師也有電腦培訓課程,學習怎樣教小孩用電腦。這計劃獲撥款令它成為全港首間有電腦堂的幼兒園。
每日都有電腦班,每堂40分鐘,由開機、放CD-Rom、滑鼠及聲音的控制等,到用軟件做配對、畫畫及遊戲,學習電腦的基本操作,也能訓練小孩獨立思想及啟發創造性。
周園長話初初只知要引入電腦文化,增高學習能力,估不到課堂開始後,有兩大額外得益:
園長話軟件問題最大難度,當中以家長的主觀態度最重要。校園在99年增加電腦課,當年還算是「前衞」的行為,不少家長認為小朋友只是「玩」電腦,又怎能學到知識呢?所以學校開諮詢會,數星期辦一次「親子電腦班」,使家長認識子女用電腦的好處,又可看子女上電腦課情形,了解上電腦課的好處,當然最後能得到大多數家長的支持最開心。
當我們以為上電腦堂就係「自己顧自己」的時候,但園長話這是錯的!小孩學習速度有快有慢,一些學習快的小朋友,會自動教一些有疑難的同學仔。
幼兒園學生由2至6歲,學習環境需配合其身體發展,當然電腦裝備也有所不同!
因為是小孩使用,電腦裝備與成人的不同,例如有方便2歲小孩使用的大型Trackball,因滑鼠太細,初生小手很難控制;色彩鮮豔手寫板,可以畫圖畫,與軟件相配合;加上TouchScreen,方便智障及手部肌肉不靈活的同學輕觸螢幕,比較容易。
電腦室的椅子與班房內不同,是採用360°旋轉座椅,因為同學們要面對電腦,又要轉身聽老師講解,用傳統不動的椅便要周身郁,頭仔兩頭轉;但用旋轉座椅,只需腳仔一動,就全身面對老師,又可靠着椅背,健康又方便。
除了電腦室,每一個班房都有一台電腦,在分組活動時,同學可再重溫剛才學過的東西,又可與同學們一起研究研究。
上課時,老師會將電腦資料直接輸到電視,靠大螢幕講解內容,比電腦螢光幕大,容易看到電腦資料,小孩上課會專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