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周將是華爾街一眾著名投資銀行及大證券行發表第1季盈利預測的時刻,大部分分析員對其業績都不抱樂觀態度,並認為假若盈利大幅倒退,投資銀行之間為保持競爭力,削減開支乃必然途徑,相信新一輪的裁員行動快將出現。高盛日前已露口風,除了減花紅或以認股權代替花紅,裁員仍可能無可避免,如果其他大行亦相繼仿效,華爾街將又有數以千計人失業。
自兩年前科網股泡沫爆破後,無論併購或新股上市等活動都驟減。生意日漸萎縮再加上不幸發生「911」事件,以及安然倒閉醜聞誘發的會計制度改革問題困擾,投資銀行配合核數師「搵食」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
2000年全球企業併購活動中牽涉的資金高達3萬億美元,去年已大幅下降至1.7萬億美元,預期今年可能只有7000億美元,這塊「大肥肉」縮水,試問倚賴這方面作主要收入來源的投資銀行,其業績又怎會有所驚喜?
此外,隨着利率料會在短期內回升,「放水」之士不是「縮沙」,便是諸多要求,集資活動也正在減少中。縱使今年新股(排隊)上市數字有所增加(至目前為止約有37家),但在其他融資活動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餅」如此細,又怎夠分配?何況在經濟不景的環境下,連商業銀行也積極部署在其他方面分投資銀行一杯羹,又怎不教投資銀行領導層憂慮?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