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存在着兩極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受入世效應的衝擊,必然走向衰退,以至最後導致北京政權崩潰的,除了章家敦的著作《中國即將崩潰》之外,還有最近英國記者史特威爾(JoeStudwell)的著作《中國夢》(TheChinaDream)。後者指出,西方許多人以「購買力」來重新定義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從而將國民所得抬高十倍,於是出現了「中國夢」。例如福特汽車早前樂觀估計到了二○○○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市場,而實際上,二○○○年中國的汽車市場規模甚至比不上比利時。這本書對一些西方投資者作調查,發現許多投資者都在「中國夢」之下虧損纍纍。
從宏觀來看,中國國家銀行的壞帳可能已超過資本額的幾倍,去年政府的財政赤字據財政部長項懷誠在人大所作報告,已佔GDP的百分之二點七,今年則預估佔百分之三,接近國際貨幣基金所訂的危險指標。如把財赤的累積餘額加上去,則財赤佔GDP百分之十五。倘加上國家擔保的債券和為準備銀行壞帳而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債券,這個數字就增至佔GDP百分之四十。中國今年又計劃發行五千六百八十億國債,按此速度,過三、五年,中國政府的財赤累積餘額,很可能超過GDP的百分之百。對於歲入只有GDP百分之十五的政府來說,光是利息就足以拖垮它的經濟。入世後,對傳統國有企業、農業及金融業帶來的嚴重衝擊,企業破產和失業大軍湧現,確實會造成社會嚴重動盪。
但另一方面,中國以廉價的土地和勞力,深具潛力的國內市場,相對穩定的貨幣和政治環境,在中國沿海地區吸引全世界的外商前往投資,形成一個外商稱之為「資本黑洞」的地帶。這地帶,由於不同技術層次的勞力都很充沛,於是構成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從半導體到玩具、服裝、禮品,甚麼都可以生產,以致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及東南亞各國,都備感中國競爭的威脅。十年來,中國的GDP從日本的八分一成長到日本的四分一,出口額從日本的五分一變成日本的一半。摩根史丹利估計,十年後中國的出口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名。不少人觀察沿海城市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都市年輕人的進取心,及廣大中產階級的高消費能力,都會感到中國充滿希望。
兩極的觀察,似乎都是事實。為甚麼會有這兩極的觀察?中國的出路又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