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生語絲:民運需要年輕一代 - 魏京生

京生語絲:民運需要年輕一代 - 魏京生

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在華盛頓舉行年會時,來自台灣的趙宏章先生在會上發言,側重以台灣最近兩年來的選舉為例,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根據他的觀察,海外人士在觀察台灣的各種選舉時,往往從統獨之爭的角度着眼和入手。但在台灣親身參與的人,則認為統獨之爭,僅僅是決定選舉勝負的次要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如何獲得年輕一代,即二十歲到四十歲這一代人的選票。民進黨最近的勝利,就是因為該黨得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年人的支持,而不是因為台獨的立場。其實,在台灣內部,統獨問題,並不佔主要地位。主流的意見是對內不統一,對外不獨立,力求維持現狀。而年輕一代,已經忘卻了當年國共內戰的歷史,他們不再認為這一歷史的包袱,與他們現在的生活有甚麼關係。
回首我們的民運團體,這些年來吸納的新血很少。現在活動的民運骨幹人士,大多已經在五十歲上下,到了知天命的時候了。而「六四」之後,甚少有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新面孔加入民運隊伍。長此以往,民運將後繼無人。
以後我們即使是回到中國大陸,參加選舉,也要考慮年輕一代的想法。而現在,海外的很多民運人士對年輕一代持負面的看法,認為這些青年人沒有責任感,道德水準低,不關心自己國家前途,而只關注自己的「錢」途。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得到這一代人的認同,民運將必敗無疑。

其實,我們應該看到現在年輕人的另外一面。他們的生活環境優越,注重物質上的享樂。但是,他們更加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少受到中共意識形態藩籬的束縛。現在大學的在校學生,確實已經忘記了「六四」了,這正像八九民運中的學生領袖,不知道民主牆時代的民運人士的結局是一樣的。歷史被割斷了,民運的薪火得不到傳承,這是中共洗腦的結果,也是中國民運的不幸。但是,正是這些年輕人,因為不知道「六四」的鐵血之夜,也就沒有包袱和恐懼。武力鎮壓會推遲反抗,所以當年鄧小平說過「殺死二十萬,保證穩定二十年」的話,有人說,壓迫愈重,反抗愈烈。其實不然。如果武力威懾到一定程度,反抗就會被壓抑住。這就是當代中國民運要間隔十多年才來一個高潮的原因。
現在,十二年過去了,社會的積怨甚多,政府更加腐敗,而武力威懾的恐懼在遞減。一場新的民主運動的到來,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