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價難.變加價 - 石琪

減價難.變加價 - 石琪

本港真是分化多,共識少,議而不決,決而難行。別說大事了,就說小事吧,不久前約半數電影院宣稱每周減價兩天,一律每票二十五元,哪知某些片商拒絕減價,弄得半湯半水,院商和片商似乎事前未有足夠溝通,形成不必要的誤會和混亂。
最近發覺,有些電影院其實加了價。我到UA金鐘買票看《愛莉思的情書》,才知道已從七十元加至七十五元;到銅鑼灣紐約看港片《風流家族》,則從五十五元加至六十元。很抱歉,本欄日前誤以為影院正在減價,原來有變,敬請讀者原諒。我自己對不減反加當然也是很失望的。
多數市民早已不入電影院了,剩下的支持者本來很難得,卻常被「撚化」,看戲必須留意每院不同的票價及放映時間,否則很易在金錢及時間上失去預算。
作為長期職業影迷,我經歷過香港大分等級的時代:西片、國語片、粵語片不同價錢,一院之內又分前中後座和特等超等,還分首輪二輪,兼有早場公餘場比正場便宜。但當年等級雖多(巴士、渡輪也分頭等二等),倒也清楚明確。
最齊心最平等是八十年代,多數影院劃一票價,一視同仁,那時香港精神最活躍,港片也最旺盛,票房大勝西片,直至九十年代初。此後全港陷於「身分」危機,愈分愈亂和愈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