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幹事 周昭德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上星期發表了財政預算案。在財赤的陰霾下,梁並沒有在稅收上作重大改變,反而寬免了差餉、水費及排污費等。而在教育和社會福利的開支,亦有百分之八及九的增長。對於這份財政預算,各大政黨均表示歡迎,然而亦有民間團體批評政府只是「小恩小惠」,基層市民其實獲益不大。
財政預算案涵蓋政府各項收入與開支,當中涉及社會上各階層的利益分配,要贏得所有人的讚許,絕非易事,亦不切實際。要評價財政預算案,我們不妨從它反映出來的理財哲學、目標及承擔處着手。
觀乎梁錦松的首份財政預算,過渡性甚濃,像是為未來大幅緊縮政策來一個「先禮後兵」。梁既已把中長期的收支平衡作為目標,問題變成怎樣在「收支平衡」這框架下,振興香港經濟,改善民生。梁說他是一個「忠實的市場經濟擁護者」,政府應視開支為投資,講求回報。在財政緊絀下,政府不可能以大灑金錢來刺激經濟,政府可以做的,就是「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如投資基建及提升人力資源等,至於經濟復甦的動力,仍要源自私人企業,梁說有四個高增值行業「特別重要」,分別為金融、物流、旅遊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梁的經濟發展策略可以簡單理解為:經濟發展在於能否創造財富。過往,香港主要靠地產業創造財富。現在,梁希望透過一些高增值行業累積資本,從而帶動總體經濟發展。而政府的角色,正是推動及配合那些能累積資本的行業。
然而,創造財富就等同經濟發展嗎?現今香港的經濟問題,不單止是缺乏方法去創造財富,而更是財富分配並不公平。政府財政預算不應只顧怎樣創造富豪神話,更應設法拉近貧富之間的距離。
可惜,梁並沒建議累進性的利得稅,亦否定了高薪公僕應削減多些薪酬;相反,梁指出政府未來會考慮「商品及服務稅」,及削減薪俸稅個人免稅額。看來,在政府的經濟議程上,均富問題並不在前列位置。
預算案忽視均富問題,可能是因為梁相信只要找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民生自然會得到改善。可是,讓部分工業家或商業家當「火車頭」,先富起來,並不等於基層市民就能衝出今天的生活困局;而且,這種思維永遠把基層市民放於次得益者的位置上;然而,基層市民正是最需要幫助的一群。
在預算案中,梁提出了一些「一次過」的寬免措施,亦談及「許多市民,面對困難時,都選擇咬緊牙關……踏實苦幹」,卻沒有重申政府在民生事務上會作出有力的承擔。看來,政府希望市民知道,政府可做的不多,市民惟有勇敢面對逆境,自求多福,寄望在經濟好轉時,能有所獲。
梁的經濟發展策略,比在預算案中所說的具體收支安排,更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