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壹週刊》來電詢問哪隻股份是30年後的股王,筆者表示此頗難估計,因不知哪種行業在30年後將會極之繁盛,例如上周《壹週刊》列出在過去29年(1973年1月至2002年3月)最高回報的10間上市公司,當中5間皆是地產類股份,分別為恒隆地產(101)、尖沙咀置業(247)、長江實業(001)、新鴻基地產(016)及恒基發展(097),主因是在97年以前的十多年,地產行業是香港經濟的火車頭,同時亦是發展最蓬勃的行業,地產股自然受惠。故尋找30年後的10大股王之一,便需先考慮何種行業在未來30年會極之興旺。
另一方面,在找到該行業後,切勿僅投資於其中一間,宜一次過投資5至10間該行業的股份。因單投資於一間的風險過大,即使找對了未來30年會大旺的行業,可能亦賺不到錢,例如過去十多年不少盛極一時的地產股已在市場消失,可見找對行業但看錯股也賺不到錢,故宜效法漁翁撒網,一次過投資多間公司較佳。
估計在30年後,最高回報的股份應該隱藏在現時的二三線股中,不會是現時的大藍籌股,主因是藍籌股股價銀碼較大,在比較升幅時不及一元以下的股份大。
至於哪間公司會在未來30年後最高回報的10間或20間公司之列?估計滙豐(005)機會較高,因為「理論上」滙豐是無單一大股東,不似其他藍籌股受一個家族或一個人控制。據聞大笨象的管理層頗神秘,他雖然沒有持有公司大多數的股權,卻可牢牢控制整間公司,又不怕被人敵意收購,原因?日後再講了。
正因滙豐「理論上」不受單一大股東控制,故公司的發展也不會被某一個人的壽命影響,例如某公司當其大股東(同時亦是主席)在位時,因他領導有方,業務突飛猛進,並衝出香港,業務遍及世界各地,公司盈利大增,但其繼任人卻又是另一回事了,可見若投資30年於「一人領導」的公司,便略有危險了。
由於滙豐的管理層與股權控制是分開的,不會因一個人的去留而出現很大的變動,也不會如家族控制般,因其第二代接班人未能勝任,令公司業務一落千丈。
最重要是基於上述原因,據聞滙豐可能是最多外資機構性投資者(如人壽保險公司)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原因便是這個。
為甚麼括着「理論上」?主因是雖然「理論上」它沒有單一大股東,但數個持股量較高的機構性投資者,便是一隱形的單一大股東了。估計「它」不是香港人亦不是美國人,更不是歐洲人,而是……。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