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跟任何馬房簽約,沒有為任何練馬師效力,但他征戰頻頻,「出賽」次數多過任何一位騎師,馬迷都封了他做「馬神!」他正是縱橫綠茵二十多載的超級馬迷──譚玲,每逢賽馬日都一身騎師裝束進入馬場,為他下注的愛駒打氣,為他的偶像騎師喝采,也為馬場注入歡欣氣氛。
四十六歲的譚玲,現職散工,二十多歲開始對賽馬產生興趣,不過當時由於工作繁忙,賽事舉行時只可以透過電視觀看,及到場外投注站投注,直至七、八年前,他開始有時間入馬場觀賞賽事,一看便着迷,入場次數愈來愈頻密,現在差不多逢賽馬日都入場。
一次賽事後,他突然心血來潮,走到沙田馬場騎師過磅室外,希望一睹心目中的英雄,跟他們成為朋友,即使自己英語不太靈光,亦盡量嘗試用有限的英語加身體語言表達。第一個被他的熱情打動的騎師,是現時已不在港的英國騎師文羅,譚玲指文羅相當友善,加上他在港已有一段時間,對廣東話有一定了解,所以雙方能夠溝通,文羅並送他一支馬鞭作為紀念,及教他「玩鞭花」。
現在譚玲每場賽事後都會走向過磅室,與他的騎師老友打招呼,芸芸騎師之中,他與霍達最老友,跟馬佳善與胡活士的關係也甚佳,「馬佳善待人隨和友善,相信任何同佢接觸過嘅人都知道,而胡活士就肯定係一個大好人,跑馬時十分勤力,有時佢搏輸馬,被外間批評,我替佢好唔值。」譚玲說。
他還不時向騎師們索取紀念品,一般都不會「托手踭」,現時他的騎師裝束,都是不同騎師送贈的,例如馬靴為馬佳善送贈,騎師帽為霍達的禮物,另外他又擁有馬鞍、風鏡及九條馬鞭等。
譚玲雖喜與騎師打交道,但強調從不向他們索取「貼士」,「呢啲係佢哋嘅秘密,只會和馬主同練馬師講,我冇權過問,況且一場馬有十幾隻馬跑,就算佢話你知隻馬好,都未必一定贏晒啦。所以問貼士實在多餘,倒不如自己勤力啲去鑽研重實際。」
譚玲視騎師為英雄,每次賽事後,當勝出馬匹經過觀眾席時,一身騎師服飾的他都會舉鞭歡呼,而馬鞍上的真騎師亦多報以微笑和舉手示謝。起初在場的馬迷都認為他「黐線」,可是久而久之,馬迷反而受他感染,聚集在公眾席近終點位置的馬迷日漸增多,令歡呼聲更加熱烈,馬場氣氛愈益濃厚,譚玲自豪的說這是由他帶起的。
「賽馬本身係一種運動,騎師係運動員,贏出當然希望有人為佢歡呼啦!今季場內歡呼人數增多,可能佢哋都係以我為榜樣,而相信咁樣佢哋會覺得入場多嘢玩、多嘢睇,而每位騎師都會喜歡有人支持。」
記者: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