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慮,充斥這個城市。
打開報章,平均每天至少有兩個人因為失業或憂慮失業而自殺,真令人感嘆。誰沒有憂慮?只是許多人不會好好管理憂慮。管理憂慮,就如管理員工,要憂慮一年到晚「工作」,很辛苦,不妨考慮給憂慮「兩日假期」,讓它休息一下。
如果讓憂慮放兩日假,應選哪兩日?有人曾經提議這兩日:
「昨日」││昨日既成事實,怎樣做也沒法改變,即使昨日做錯了甚麼,遇過甚麼創傷,它都已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們沒法返回昨日,改變我們曾做過的事,收回說過的話。既然費盡憂慮,我們仍無法改變,為何不讓憂慮「放假」,不用憂慮為昨日而憂慮?
「明日」││明日永遠難以預測,究竟甚麼事會發生?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一切都不在我們控制之內。既然有無限可能性,為何人會認為他憂慮的事會發生?明日出現的,可能是新希望,可能是幸褔,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個伸手助你的摯友。
如果憂慮在昨日和明日都「放假」,憂慮便只在今天「工作」,為今天的事情憂慮便夠了:今天吃飽了沒有?今天活過來嗎?今天有沒有值得開心的事?
曾經有一位垂死的人,臨終前說了一句肺腑之言:「在我一生裏,曾經憂慮很多事情,不過最後大部份都沒有發生。」原來很多時間,是這樣浪費了。
《思考.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