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飛
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裏,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並沒有如事先傳媒所預計般,明確宣布過往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而且在回應傳媒對政府在經濟中扮演角色的提問時,梁錦松基本上還是重複前任財政司司長對「積極不干預」的解釋,雖然他強調「積極不干預」的說法有點誤導,使人認為「政府應該甚麼也不做,消極地退出經濟領域」。
「積極不干預」這個詞由七十年代港英政府的財政司夏鼎基提出。「不干預」的意思是指在經濟事務的決定,應由市場參與者自己作出,而不應由政府官員越俎代庖,而當決定是正確時,成果應由市場參與者自己享受;但是,如果決定是錯誤時,代價也要由他們承擔。也就是說,市場風險要由市場參與者承擔。「積極不干預」之所謂「積極」,是指當市場運作出現問題(如存在公共財政、界外效應)時,政府便應該介入市場,糾正市場失靈。
「積極不干預」基本上是經濟學教科書的思路,主要是相信在經濟事務上,政府官員比不上市場參與者精明,因為市場參與者有着各種各樣的市場信息,而且由於他們要用自己的資源,承擔市場風險,因而作出決定時也就會更小心謹慎。政府官員如果希望對經濟事務作微觀調控,他們既缺乏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又是使用其他人的資源作決定,因而缺少了私人企業作決定時的謹慎,而且官員出於自身考慮,其決定往往傾向求大、求快、求新。這都是政府微觀干預經濟的弊端。
當然,長期以來,港英政府雖然口頭上說「積極不干預」,但是實際上做的卻是另一套。香港政府決定土地供應,因而間接決定了地價和租金;香港的銀行數目長期不變,而且銀行利率長期由受政府影響的利率卡特爾決定;香港近半的人口住在政府興建的公屋或居屋;如此等等,港英政府這些干預,其深入程度比很多其他政府還要厲害。不過,這些干預都是屬於要素市場(土地、資本、勞動力)干預。雖然要素市場干預一般來說,影響要比產品市場干預還深遠,但是,不可否認,港英政府一向對產品市場都很少干預,特別是沒有像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發達國家般,推行產業政策,優惠特定產業的發展。加上香港貿易自由、資本進出自由、基本上沒有關稅、沒有最低工資、稅率低等,因而常被冠以「世界最自由的經濟」之名。
梁錦松認為,政府在經濟的角色應該是「掌握經濟發展方向,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具體內容包括提供促進市場發展的制度環境,提供市場不會投資的基建、提供環境和資源、提升人力資源質素、透過經貿談判和經貿組織為本地企業爭取更佳的進入境外市場條件等,這都沒有超出以往「積極不干預」的範圍。但梁還加上最後一點,即「在私營機構未能對一些符合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作出投資時,政府可以考慮推動」。這正是隱晦地說香港將會推行產業政策,優惠特定產業的發展。
為甚麼這樣說?因為是否符合所謂「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當然是由政府官員決定。而為甚麼私人企業不會對好的商業項目作出投資?大概已沒有多少人認為,私人企業不能透過各種各樣的市場工具,對有發展潛質的巨型項目集資投資,分散風險。而當私人企業不作投資時,是因為項目本身沒有發展潛質?還是企業家預期政府有優惠政策「推動」投資?抑或是政府官員比企業家還精明,看到企業家看不到的發展潛質以及分散風險的渠道?
因此,儘管梁錦松仍然聲稱自己是「忠實的市場經濟擁護者」,但毫無疑問,他已在預算案裏正式告別「積極不干預」政策,並說會推行產業政策,優惠特定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