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值得遊玩的青山碧海原來不少。
當人人都在營營役役之際,「行山怪客」梁榮亨,卻寧願捨棄正職,做個全職旅遊人,將未為人知最堪玩味的地點呈獻知音。
愛行山愛到發燒的他,不但投放了不少時間和金錢搞旅行隊,現在還全力搞出版社寫書介紹香港郊野風景,每星期帶Fans遊山玩水,賺到名氣卻蝕了錢,他仍樂此不疲。
記者:劉健雄
攝影:周旭文、劉健雄
部分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梁榮亨自幼住在獅子山下,那時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我後生嗰陣無乜娛樂,通山跑都可以玩足一日。」梁榮亨上得山多,對山山水水有種難以言喻的好感。出來社會工作後,放假也多與朋友隨旅行隊遊山玩水,當時香港還未十分都市化,加上交通尚未發達,去新界旅行已經是了不起的事了。去旅行去得多,梁榮亨發覺香港原來有很多旅遊路線,每次都有不同經歷,回味無窮,漸漸與山談起戀愛來,比認識他的太太還早呢。
開始跟隊行山,梁榮亨無想過會像上了毒癮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除了狂風暴雨天,每日都腳痕痕,所以一有假期便要行山旅行。後來,有個旅行隊請他當領隊,更讓他樂此不疲,除帶來成功感外,也帶給他不少行山的動力,亦佔據了他幾乎全部的私人時間,一個月沒幾個星期日可以靜止下來,就算是清明節,上午掃墓,下午就立即歸隊,家人投訴也不知多少次;就連農曆新年,梁榮亨也例不在港,因為都到了內地旅行。
求學時期,梁榮亨已積極搞旅行,一直搞到在職時期,在巴士公司做維修工人時已經被人稱為行山專家的梁榮亨,常常見報。上司以為他搞旅行隊賺很多錢,因而眼紅,最後勸喻他自動辭職。及後在地盤做散工,常常為了去旅行而請假,左扣右扣,收入大受影響。這段期間,本來有旅行社找他做包團生意,不過因為理念不同,白白放棄了賺大錢的機會,「係我經濟上嘅大災難!搞旅行隊唔同搞旅行社,我哋以興趣為主,想賺錢就好難。不過我始終唔想用呃呃𠱁𠱁嘅方法嚟賺錢。」
梁榮亨當領隊雖然甚有經驗,但也難免有失手的時候。記得某年他帶隊到東涌黃龍石澗攀澗,因人數眾多需要分組,但當年大嶼山交通尚未發達,另一組隊員因車次延誤而遲到,晌午以後才等齊人,這時入澗其實很危險,但商量過後,梁榮亨認為機不可失,照去可也。
隊員們也贊成入澗,結果行到日落西山,要摸黑才上到山頂,九時許才行到梅窩乘船,由於人數眾多,過程十分危險。但大家卻發揮了團隊精神,所有人都能完成行程,而隊員也沒怪責他,使他十分感動。但女友(現時的太太)卻要依時回家,這晚遲了歸家,梁榮亨不免要向對方家長解釋一番。
說到他的太太,原來梁榮亨也是因行山而邂逅的。「當時,我只有二十七、八歲,我們都是行山隊員,大家都是針灸班同學,志趣相投,不時一起上山採藥材。拍拖初期,我們都不敢公開二人關係,所以次次行山都是一個行前,一個行後。」別人不知道他們是一對,故各自的身邊也不乏狂蜂浪蝶,直至大家忍受不了,才公開這段地下情。
不過,梁榮亨對行山的熱忱並沒有因愛情而轉淡,婚前還告訴未婚妻:「婚後我仍會照樣搞活動,陪你的時間可能很少,發達就更不用想了,你要想清楚才好。」不過,這個「旅行狂」也有因家人想過放棄自己興趣的一刻。「婚後我也諗過退出江湖,但最後都係受唔住誘惑,幸好太太體諒我。」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1981年,梁榮亨與朋友創立了旅行隊「友峯會」,實現旅行的信念,這段時期,也開始有傳媒找他寫香港的山山水水。
1995年,某大出版社找他寫了本《香港奇景探勝遊》,反應不錯,但因資金不足,不能以彩色印刷,故未能再進一步。「啲隊友覺得香港好多好地方,好值得推介,但政府又唔重視,不如自己搞出版社自己出書。」梁榮亨認為搞介紹香港風景的旅遊書,一定要彩色印刷,一定要不畏艱辛影到靚相,於是憑着一腔熱誠,加上隊員籌集得來的資金,1997年毅然辭工成立「友晟出版社」當起全職行山人:平日寫書,假日帶隊行山。
1997年之後香港經濟低迷,一向在金錢和時間方面支持他的隊友都自身難保,加上沒有從商經驗,又辭掉了正職,經濟可說是雪上加霜,但洗濕了頭,惟有一邊做一邊摸索,最後完成了《香港野外奇觀》一書。由於口碑好,漁護署也開始注意推廣郊野旅遊的資源問題。推廣成績理想,令他增添動力,成立「友晟之友」旅行隊,吸納有興趣親身體驗的讀者。
不過,資金方面一直虧本,「特首成日叫人創業,但大機構當我哋係商業機構,申請贊助幾乎無可能,同政府合作又掣肘多多!」雖然如此,但不經不覺已寫書了五年,也捱到兩個兒子讀大學,總算老懷安慰。
梁榮亨簡史:
1952年 香港出生,籍貫廣東茂名
1979年 結婚,現育有兩子。
1981年 創立友峯旅行隊
1988年 開始於報刊撰寫旅遊文稿
1995年 出版首本著作《香港奇景探勝遊》
1997年 成立友晟出版社,並擔任友晟之友總領隊,推廣旅遊文化,曾在電視節目《都市閒情》中介紹香港旅遊路線。
2002年 五月將出版《我愛中國‧行山友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