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過去歷任財政司抱持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繁榮及成功的基石。
本來以為在私人市場打滾過的人會更了解市場的力量、更懂得尊重「無形之手」的好處,但香港的情況顯然剛剛相反。從商人變成特首的董先生固然不斷對市場指指點點,想把香港變成甚麼科技港、中藥港……,而從私人銀行家變成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先生更是一反過往歷任財政司「積極不干預」的金科玉律,銳意強化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甚至說政府應「掌握經濟發展方向,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難道梁先生認為憑他在私營市場的工作經驗就足以讓他「橫行無忌」、當起市場的指導者嗎?
我們認為,梁先生這樣的想法是荒謬及危險的,因為不管在甚麼時候,私營市場的變化都是難以捉摸、難以掌握的,即使市場的老手也免不了有「損手爛腳」的時候,更不要說那些脫離了市場、坐到官僚體系內的人了。若果梁先生自以為能「掌握」經濟發展方向,並因此而投入政府資源為有關的發展創造條件,那出現的將極可能是效益成疑、發展潛力不明的由政府資助產業、工業;這不僅無助香港經濟脫困,反而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實在是有害無益的。
應該看到,香港是個開放型的經濟體,外圍經濟因素、世界經濟的變化對香港的影響遠大於內部因素;可以說,香港經濟只能緊隨世界經濟的變化而轉動,香港企業、特區政府所能起的作用極為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梁先生說要掌握經濟發展方向,難道他認為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預知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能預知不同產業的盛衰循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結果,梁先生所謂的掌握發展方向將極可能只是一些他或特首一廂情願想發展的項目,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立足,甚或因市場的迅速變化而變得過時,這除了能滿足「有為政府」的幻想外,對香港有甚麼好處呢?
我們認為,過去歷任財政司抱持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繁榮及成功的基石,也是促使香港企業時刻注視市場變動、時刻回應市場變化的基本原因,因為它們不能指望政府提供這樣那樣的補貼。可現在梁先生說要掌握市場發展,甚至主動創造發展條件,那只會令企業逐步從面向市場轉為面向政府,希望從政府手中得到這樣那樣的好處,這不是在削弱香港企業的競爭力、破壞香港成功的基石嗎?
(圖)梁錦松如果背離不干預政策,後果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