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內容簡單清楚,方向清晰明確。要批評的,恐怕是要達到司長所定的目標,因當中存着頗多的變數。
司長過去曾經指出,今個財政年度的財赤可能高達六百億元,而較早前庫務局局長則表示,財赤會達六百六十億。現在司長則估計赤字為六百五十六億,數字和《聖經》「啟示錄」所述巨獸的數目是「三條六」相距不遠。
面對龐大的財赤巨獸,公共開支失控,經常收入遠低於經常支出的局面,司長不得不提出措施,期望在二○○六至○七年度,收支回復平衡,公共開支佔經濟比重回落至百分之二十或以下。
要達致經常收支平衡,政府無可避免要削減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員工的薪酬。預算案的百分之四點七五的減薪幅度,是根據九七回歸後,各級公務員的最低累積加薪幅度而作出的假設。回歸後,首長級公務員一直凍薪,直至去年四月才根據薪酬趨勢調查加薪近百分之五。假若政府真正落實減薪百分之四點七五,首長級公務員的人工,便回復至九七年水平,符合《基本法》。
一直有評論認為,首長級公務員拒絕減薪,是擔心長俸會受到影響。但據筆者了解,公務員的退休金,是以服務期間最高薪金作準。因此,即使今次落實減薪,退休高官的長俸亦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因去年逆市加薪而多得百分之五,單是一筆過收入,已可多取數十萬元。
政府另一個增加經常收入的方法,是明年開徵邊境建設稅,這亦是筆者一貫支持的開源方法。無論是否巧立名目,是離境稅,抑或是口岸建設稅,到底是稅項,抑或是收費,事實上,政府過去和未來,都有投放大量資源改善關口設施和相關的運輸系統,並且聘用大量人手應付過關人潮。政府收取適當的使用費,符合公平和用者自付的原則。所收款項用作改善邊境設施,有助促進香港和內地的經濟交流。
司長在面對經濟負增長,失業率高企的環境下,幸好沒有像外界的揣測,提出加稅、減免稅額和開徵銷售稅等方案。反而繼續動用儲備,提出一系列寬減項目,主要幫助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業,希望紓解民困,共度時艱。這些寬減項目全屬一次過性質,對政府經常開支沒有影響。
政府除了期望未來幾年,賣地收入和投資收益回復正常水平外,亦打算繼續出售政府資產,以增加三百多億元的非經常性收入。為要中期達到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寄望收入隨經濟每年實質增長百分之三而上升;加上控制公共開支在每年只有百分之一點五的實質增幅,以及未來幾年,逐步開源或節流九十億元。
可是,正如司長在預算案所述,在經濟融合和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物價差距難免逐漸縮窄。過去幾年本地通縮持續,物價已下調百分之十二,樓價和股價更大幅下挫。
九七回歸後,每年經濟實質增長不到百分之三。若政府維持聯繫滙率不變,經濟實難望有起色;物價工資恐怕會繼續大幅下調。若經濟持續低迷和通縮,政府又怎能期望稅收理想,資產順利出售,收支最終會回復平衡呢?
故此,要長遠打破香港的經濟困局,讓生產要素價格快速達致均衡,政府要有計劃改變聯繫滙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