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上周三公布財政預算案的一天,被《亞洲華爾街日報》(THEASIANWALLSTREETJOURNAL)形容為「香港最黑暗的一天」,梁錦松昨日藉出席香港大學一個論壇時作出反駁,強調自己並沒有背棄香港一直奉行的自由經濟原則,雖然他承認大學時代是國粹派,但二十九年的銀行工作經驗告訴他市場力量最有效。對於被指向勤力的公務員「開刀」,梁錦松反駁私人市場人員也很勤力,同樣面對裁員減薪,故勤力與薪酬未必成正比。 記者:王惠芳
近日四出推銷預算案的梁錦松,昨特別回到母校香港大學與師弟及師妹真情對話,論壇作為港大的通識教育一部分,全場以英語進行;「阿松」的魅力可說沒法擋,論壇場地中山廣場一早坐滿了港大學生,當梁錦松侃侃而談時,一度出現近五百人圍觀,熱烈舉手爭取提問。
梁錦松面對席上芸芸學者,亦多次被質疑將政府的經濟角色,由以往的積極不干預,改為「積極為市場創造條件」(proactivemarketenabler),席上一位經濟學者陸炎輝就質疑梁錦松何故那樣有信心政府的決定是對,為市場開創條件,有時政府的決定也可破壞市場;梁錦松以個人經驗說服大家相信他是一個忠實的市場經濟擁護者,他說:「當我年輕時,是國粹派,相信社會主義;但當我畢業後在銀行界工作二十九年,令我完全相信只有市場力量最有效;但香港面對經濟轉型,這個轉型需要政府扮演積極角色,要掌握經濟方向。」他又指出,尤其現時美國經濟出現復甦的迹象,港府更要扮演積極角色,以捕捉此良機而乘勢發展。
對於《亞洲華爾街日報》上周社評狠批他背棄自由經濟,並形容上周三預算案公布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天》,梁錦松說他會盡一切力量,以事實向全世界證明香港仍是自由市場。他又說:「九六年《財富》雜誌指『香港已死』,現今《亞洲華爾街日報》說香港進入最黑暗的一天,我希望數年後,他們會說:『天啊,我們錯了。』」
梁錦松雖聲聲不介意傳媒對他的批評,但出了那篇社論後,他昨日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加以澄清;《亞洲華爾街日報》昨日以《香港需要一個辯論》為題,繼續批評梁錦松雖以名詞更新作狡辯,但骨子裏是令香港步向計劃經濟,尤其預算案開宗名義指「在私營機構未能對一些符合香港整體經濟利益的項目作出投資時,政府可以考慮推動」時,港府將挑選贏家;過去數碼港和迪士尼主題公園已反映港府有此傾向,文章指前財政司長曾蔭權堅持市場力量,但梁錦松與董建華齊齊傾向計劃經濟,該報認為香港對此改變需要一個嚴正的辯論。
梁錦松一直輕鬆面對學生的提問,及至港大一名總務部女職員SheilaStimpson「挑戰」阿松的減薪決定時,氣氛一度緊張;該名職員以英語問時表示:「若要節流,隨便找五個方法個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你減薪,是否認為現時勤力的公務員、大學職員、資助機構員工的服務不值這個薪酬?有人覺得你正朝着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路向走,但英國的教育就因此搞得一團糟。」
梁錦松此時特地由座位站起來回應挑戰,並說:「相信你是(減薪)受害者。」
他指出,政府也要考慮財赤問題,亦着對方不要將說話塞進他口裏,他從來沒批評公務員的服務質素,但私人機構也非常勤力,同樣面對減薪和裁員的壓力,所以勤力和減薪並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