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府少規管可搞活經濟 - 盧峯

蘋論:政府少規管可搞活經濟 - 盧峯

這些行業需要的是更靈活的經營環境、更少的行政干預、更簡約的規管。

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Krugman)一九九五年的時候寫了一篇名為“ThelocalizationoftheWorldEconomy”的短文,當中談到洛杉磯這個美國西岸最大城市的經濟特點。他說,洛杉磯地區大部分就業機會都以服務本地區經濟為主,例如教師、售貨員、律師、物理治療師、公務人員等;而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則以國防工業、娛樂事業、航天工業等少數行業,這些行業僱用的勞工數目跟整體勞動力相比,可說微不足道。

「兩條腿」走路
克魯明更說,洛杉磯的情況並非它獨有,其他主要大城市都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倚賴少數有優勢的行業在全球經濟中打出路及賺取外滙,而就業則倚靠本地消費、服務行業支撐。換言之,按克魯明的分析,一個大城市要維持高增長及大量就業,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維持少數優勢行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則要強化本土經濟(localeconomy)的活力。這樣的想法,跟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在財政預算案中所提的抓住幾個重要行業、推動本土經濟的策略不是非常相似嗎?
究竟梁先生有沒有參考克魯明的分析我們不得而知,但推動發展本土經濟的確是搞活香港經濟重要的一步。要知道香港過去幾年經濟奄奄一息,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內部消費不振;而要重振內部消費,除了寄望經濟及市民收入恢復增長外,也有需要發展一個更活躍的本土經濟,讓市民能有更多新的、切合需要的、多元化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市民願意掏腰包消費,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錢流進本土經濟活動中。

切勿指指點點
但是要搞活本土經濟靠的不該是政府的督導或梁先生的甚麼跨部門小組;所謂本土經濟大都是些個人服務行業,這些行業需要的是更靈活的經營環境、更少的行政干預、更簡約的規管。因此,梁先生該做的並不是指指點點哪些行業該做、哪些行業有發展空間;相反,他該做的是簡化對小型服務業的規管、簡化發牌及其他行政審批程序,讓那些服務本地市場為主的中、小型企業、販商能更靈活迅速的把握機會,吸引本地消費者,從而突破本地消費市道了無生氣、奄奄一息的局面。
(圖)政府應該簡化對小型服務業的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