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去年底成為首家入股內地銀行(上海銀行)的外資行後,滙豐控股(005)繼續部署投資內地金融機構。滙控旗下滙豐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亞太區行政總裁歐智華透露,正與數家全國性大型證券公司洽商入股,希望藉着中方的夥伴關係,涉足內地一、二級證券市場,但討論仍處非常初階,料最快要到明年才達成協議。
歐智華拒絕評論洽商的公司名稱,只表示滙豐的意願,是希望獲准入股對方控股公司層面的權益,然後或再在旗下成立合資證券公司。他同意,在這種模式下,滙豐獲准入股的比率有限,但對滙豐而言,除策略性投資會帶來可觀回報外,可透過轉介業務賺取費用,特別是發揮橋樑角色,將跨國機構及本地大企業,引入內地市場,進行債務或股本性融資活動,並為中資夥伴帶來增值效益。
對於有外資行洽商入股規模較細的地方證券公司,他指出,雖然以「借殼」方式取得A股經營權,時間上可能較快,但要解決的管理問題相當複雜,滙豐無意考慮。
他說,滙豐入股的對象,會按3大原則考慮:一是提升滙豐安排內地企業海外上市(香港或紐約等),進行企業融資活動的能力;二是協助滙豐的跨國企業、本港大型藍籌公司客戶,分拆內地業務,以A股形式在上交所等市場掛牌的能力;三是有利本港大企業,以第二上市或預託證券形式在內地上市。
以財資及資本市場規模而論,他說,滙豐在內地業務的外資行排名數一數二,但在企業融資及股本市場表現上,估計排行第5至10位。他認為,大中華區是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重鎮,除非能成功入股內地大型證券公司,從而打開一、二級證券市場,否則滙豐在內地投資銀行的排名,難有突破。
財資及資本市場業務,一直為滙豐帶來豐厚盈利,他預期,今年仍充滿機會,特別是外滙市場,因美元強勢開始減弱,料會有助波幅擴闊,並提供交易盈利,但市場走勢不會像去年聯儲局持續減息所造成的單向局面。
滙控較早時公布去年度業績,首次按業務性質列出詳細數字,企業銀行、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的亞太區稅前盈利達19.69億美元,佔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稅前盈利的比率由37.8%升至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