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今非昔比 - 李怡

李怡專欄:今非昔比 - 李怡

梁錦松在出席十八區活動時,笑稱他把《獅子山下》的歌詞,放在預算案的結尾,是他「嘔心瀝血之作」。電視台、電台及報章對財爺此舉也大多作正面的回響。很明顯,歌詞在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會喚起市民(特別是年長的市民)同舟共濟,共度時艱的精神。但當歌聲引起的情緒效應消失之後,市民或會想一下: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還是和二、三十年前一樣嗎?
七十年代,香港當然沒有現在那麼富裕,但也沒有現在那樣貧富懸殊,那時香港經濟正從暴動之後的衰蔽開始起飛。人們窮困,但看到希望。最重要的,是法治之下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一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出頭之日。不錯,我們追逐着總在上升的樓價,但我們也有信心總可以追到,而且絕不會變成當時無法想像的負資產。以梁錦松來說,雖出身窮苦,但當他進入港大之後,相信他已知道他日後必可脫貧解困,走上事業發展的坦途。但是,今天進入港大的青年人,有這種希望嗎?
梁錦松在預算案的結語說:「九七回歸之後,我們不再被歷史原因分隔在祖國之外。」這也許使一些具民族意識的人士感到霎時的亢奮。然而,過去正是由於香港被「分隔在祖國之外」,中國幾千年帶人治色彩的政治文化,才不會污染香港社會,英國的法治才給予香港人以機會的平等。回歸以後,香港不再被「分隔在祖國之外」,這種政治文化也就潛移默化地進來了。

最嚴重的事情是尋求人大釋法,這是特區政府將政治凌駕於獨立司法之上的、最惡劣的踐踏法治傳統的表現。倘若減少了獨立司法的保障,香港還可以成為人人各顯神通、各自各精采的地方嗎?當胡錦濤、徐匡迪、董建華號召香港人要「團結一致,上下一心」的時候,當梁錦松呼籲港人同舟共濟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過,過去五年,正是在董建華的人治介入之下,給香港製造的不是「團結」,而是分化。釋法在法律界製造了分化,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執業律師以靜默遊行方式向律政司司長表達抗議的行動。母語教學政策及其後的特准一百間學校用英語教學,造成了教育界的分化。公務員的政制造成了公務員的分化,令香港出現了兩、三萬公務員示威的事。政治上董建華以親中與否來劃線親民建聯、港進聯而排擠民主黨、民主派的手段,造成了政黨分化。甚至數碼港計劃也造成了地產界的分化。對居港權問題的不依法處理,更造成了香港市民的分化。
當董建華不斷以人治介入法治,不斷分化香港不同階層,卻又呼籲團結一致、同舟共濟,不是很可笑嗎?
香港今天,已與二、三十年前不同了。今天貧富懸殊,不是「法的統治」而是人事關係主導。要不然,為甚麼會有七百多名各界精英提名董伯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