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港股經歷了多次戲劇性的「大轉折」後,在買盤重新入市下,恒指已升返50日平均線之上,成交額更增加至90億水平。港股能成功突破早前悶局,其實主要是由兩件金融事件所觸發,第一件是早前被一致看淡的滙豐控股(005),所公布之2001年盈利與市場預期數字相若,由於市場已在早前作出大幅調整,所以在滙控公布為阿根廷業務作出大幅撥備後,股價即應聲回升。
另一件事則是美國連續多日公布利好股市的經濟數據後,反映美國經濟已由谷底回升,不過美國投資者似乎仍不相信眼前數據,直至聯儲局官員明確指出,美國經濟正以較預期為高的增長率復甦,投資者才相信該等數據,在買盤入市下令美股錄得較大上升幅度。
從以上兩件事件來看,不論是本港抑或美股投資者,在投資環境剛由壞轉好下,均會採取一個較為被動而保守的投資策略,主要原因不外乎「貪生怕死」的人類本性,認為在市場大部分人心虛怯下,即使有更利好的消息,亦敵不過群眾的恐懼情緒,為免自己「過早」入市,投資者多數會等一些「重要人物」大開金口後,才會如夢初醒般追捧所謂的受惠股。
由於投資者要等足夠的理據支持才入市下,通常發覺是時候入市時,股價已經錄得頗大升幅,主觀地認為股價會有回落的機會,因此投資者在抱着等股價回落才買股的心理下,通常股價卻愈升愈高,最終會錯過入市機會。
平心而論,投資者要等那些所謂「重要人物」有分量的講話,其實只會白白浪費大好的投資機會,主要因為那些「重要人物」的講話,只不過是根據實際數據作出分析後的結論,尤其是在經濟是否已進入復甦期這個問題上,就更加可以運用簡單的推敲來作出結論。因此,與其要靜候「重要人物」支配投資者的入市決策,倒不如利用現存的數據去分析經濟的走勢,更早制訂出入市策略。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