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3月6日公布其任內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整份預算在發展經濟和解決財赤方面雖然未見新意,但卻受到市民歡迎,原因是這是一份「派糖」的預算,市民幾乎人人得益,政府卻少收了64億元,這在官員大談出現結構性龐大赤字之時,算是大膽之舉。阿松的解決方案,主要是大膽假設公務員由10月開始全體減薪4.75%,每年可為庫房節省60億元,至於其他例如加葡萄酒稅、明年徵收口岸建設稅等,則只屬小兒科,影響不了大局。
雖然新預算被譏為「劫公僕濟市民」,但平心而論,梁司長作為政治人物,比董特首和前任財爺更懂得推銷自己的理念。他善用「軟銷」技巧,用《獅子山下》主題曲的句子,勉勵港人共同努力,而在與民共度時艱的呼籲下,相信公務員也不好意思再反對減薪建議。此外,預算案也回應了立法會各政黨的訴求,預料可順利通過議會的一關。
新預算沒有提出重大的加稅措施,阿松也承諾在三、五年之內讓收支達致平衡。結構性赤字問題和政府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如不及時糾正,長遠而言,必然會繼續困擾本港。試想想,在稅收沒有顯著增加,開支又不能大幅削減之下,正是「巧婦難為無米炊」,阿松有甚麼良方妙法去減少赤字呢?雖然政府可以大肆變賣家產:地鐵、九鐵、按揭證券公司、醫管局、水務局等,但這些只能提供非經常性的收入,而且反應要視乎投資市場的好淡情況而定;因此,如不擴闊稅基,港府今後幾年的收入,很大程度仍是要靠賣地。但賣地收入也要視乎地產市道,例如在2001至02年度,港府原先預計賣地收入會有275億元,但實際只得98億,與預測相差達177億元。基於目前的經濟情況,阿松估計下年度賣地收入會有250多億元,恐怕不易達到。
削減開支方面,政府必須更大刀闊斧地瘦身削薪,以及控制福利開支。現時只象徵式地減薪、對大局沒有太大幫助。事實上,本港近年公共開支的比例偏高,佔GDP的比重由90年代中的17%上升到目前的22%,阿松說要在5年內壓回20%以下,但卻未提出如何做到。
整份預算案最令人失望之處,是無法在解決財赤方面自圓其說,因此也無法讓投資者放下心頭大石。 姚遷